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机制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018-06-06孙新印
摘 要:衔接是实现语篇通畅的重要手段,语篇衔接机制主要分为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由于英汉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不同,在衔接的使用上也会产生差异。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机制的异同,并对新闻语篇翻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语篇;衔接机制;英汉对比;翻译策略
一、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1976)指出:“篇章与非篇章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篇章性…而篇章性是由衔接关系形成的”。因此,在篇章的构建中,衔接是一项重要的手段,如果没有合适的衔接手段,可能会导致篇章的不连贯。
英语和汉语分别隶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在句子的表达方面有着很大的區别。本文就衔接手段使用的差异,以英语新闻和其对应的汉译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篇的差异,从而为新闻语篇的翻译提供几点建议。
二、衔接手段
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划分为五种,即: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 替代(Substitution),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是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Crystal, 1985),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可以通过照应手段由另一个成分来表达。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
人称照应反映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等的使用。
例如:During his stay in Beijing, Obama is to meet with Chinese leaders and exchange views o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maj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issues on common concern.
译文:在京期间,奥巴马将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并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英文句子中的“his”的使用是指代奥巴马,然而汉译本中省略了对于“his”的翻译,由此可以看出英汉对于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异。
(二)省略。省略的使用是为了让语篇更加紧凑,但不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它是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李运兴,2000)。省略可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下面以名词性省略为例:
Many are now asking if we should have immediately distanced ourselves from Varun Gandhi.
上述例子中“many”后省略了“people”一词,但这不会对读者在主语的理解上造成任何障碍,且使句子更加简洁。
(三)替代。“替代指用较简短的语言形式代替上文中的某些词语” (李运兴,2000),使句子衔接紧凑。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以及分句性替代。下面以动词性替代举例:
Another theory is that weeklies suit the rhythm of modern life and modern retailing, as does the magazines briefcase-friendly size.
译文:另一种说法是,周刊符合现代生活和现代零售的节奏,《经济学家》杂志的开本大小也正好适合放进公文包。
英文句子中“as”后用“does”替代了“suit”,避免重复,而译文前一句用了“符合”,第二句用了“适合”,二者意思相近,但不可省略。同样用了替代,既避免了重复,又体现了句子的合理性。
(四)连接。通过连接性词语,“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的语义” (胡壮麟,1994)。连接可以分为四类,即:添加、转折、因果和时空。下面以转折为例:
转折通常用“but, however”等词作为连接表反义:
China is experiencing a strong rebound, while there are early signs of a slow reco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urope. However, the success of the coordinated policy action has spawned a new set of problems.
前面所述的是好的情况,然而“however”的使用,使读者马上意识到后面会有不好的状况发生,转折连词的使用使读者能够预见后面的内容。
三、结语
总之,在新闻语篇的衔接机制中,有些中英文是类似的,而有些需要做不同的处理。尤其是中英文的差异之处在翻译中要特别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相应的策略,从而使译文实现通顺、流畅的效果,以吸引更多读者,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rystal, David. (1985). An Applical linguistic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 Oxford: Blackwell.
[2]Halliday, M.A.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3]Halliday, M.A.K & Hasan, R. (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4]李运兴. (2000).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胡壮麟. (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刘丹青. (2010).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3-16页.
[7]朱昱(2004).英汉新闻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147-150页.
作者简介
孙新印,男,汉族,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系山东济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