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2018-06-06段钰晨

卷宗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国学建设

段钰晨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火车加速拐弯式”的转型期,而加速拐弯所引发的社会超速世俗化和市场化已经给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意义重大,是当代中国转型期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导。文章对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学;中国文化;建设

1 前言

晚近这场“国学热”已持续了二十余年,不仅未呈消歇之势,反而日见高涨,越来越多的民众以懂得“国学”、践行“国学”为骄傲和自豪。与此同时,不断有学者提出应将“国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但学界内部对此仍有较大争议,即使赞成者之间,对于如何建设“国学”学科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关键就在于对“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还缺乏大体一致的共识。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若不弄清当代中国究竟为何需要“国学”、需要何种“国学”,那么对于“国学”学科的设置无论赞成还是反对,终究难免“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之讥。

2 国学与现代中国之道

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学界便开始提倡“国学”。我国古代也有“国学”,不过是指设于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最高级别的学校,主要与地方学校相对而言,其中“国”指国都,“学”指学校。现代中国所谓“国学”则大体相当于“中学”,主要与外国学术尤其是“西学”相对,其中“国”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学”指学术。

首先,在个人层面,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的信仰体系与价值体系,以有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和认同危机等问题。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之后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出現,对于我国大部分民众而言,原有的信仰与价值实际上已被摧毁殆尽,而新的信仰与价值一时又无法建立,因此出现了价值真空和信仰真空。

其次,在社会层面,人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据的价值共识、道德共识和行为规范,以有效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缺乏诚信和道义、缺乏理解和尊重等问题。不少学者指出,在当代中国,工具理性独大而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则严重缺失。由西方现代性形塑的现代社会,本来强调以契约和规则为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在当代中国,令人满意的契约意识与规则意识一直不易建立,又由于存在着价值真空和信仰真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也远未成熟,这就导致不少人见利忘义,为了达到个人和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视诚信、正义、公平为无物,以致出现诸如职场腐败、阶层对立、生活安全、环境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

再次,在国家层面,则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彰显文化自觉和道路自信的核心价值与话语体系,以有效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亟需加强的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等问题。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现代中国的建构与建设一直处在西方的强大影响和压力之下,长期以来虽然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却在总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一种批判和蔑弃的态度。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近年来已开始恢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国政府也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3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途径

首先,积极回望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要想通过重建信念伦理来坚定文化自信,就应该重新认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重新恢复我们对历史、对传统的连贯完整的记忆,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阶段。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建立在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之自信的基础之上。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所讨论的主要就是文化传统,而文化传统具有民族的属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国,我们比希尔斯更应强调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命的密切关系,因为文化传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能够构成文化的连续性。文化的传承发展主要是靠传统来维系,它构成了历史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对于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所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曾多次予以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高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于中华各种文化之首,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合力推进我们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潜在地要求客观接纳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身的传统文化。唯有中国传统伦理的现代性转化的实现,才能赋予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以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营养。伦理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如何在新时期新环境下进行返本开新,是我国伦理学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我国目前出现的寻找和回归传统文化的热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人们开始自觉地重新反思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问题。每一个人,无论承认与否,从其呱呱落地开始,他都是在传统的包围、浸润和熏染中生活的,没有人能够逃离传统。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对社会整体以及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显而易见。其次,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真正的文化自信一定是在开放的世界中、在各种文化传统的竞争中得以确立。文化自信并不是关起门来,沉浸在自己的历史回忆之中,夜郎自大般地陶醉于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我们一方面坚决反对对待自身文化问题上的盲目自卑,另一方面也坚决反对对待自身文化问题上的自我膨胀。生吞活剥的继承和全盘否定的抛弃,都不是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充分取鉴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准确定位自身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的位置。我们要走上人类当代和整个现代文化的舞台,参与一切应该参与的文化竞争,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文化传统进行直接、坦诚、从容的对话。

4 结束语

总之,我们如果能够认清当代中国信念伦理处于普遍缺乏状态的客观现实,同时理解并认同重建信念伦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回望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之所长,那么我们通过重建信念伦理以坚定文化自信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向男.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冯莎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楚小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J].艺术百家,2011,27(04):34-51+83.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国学建设
“垂”改成“掉”,好不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