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标准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训练
2018-06-06董悦
董悦
摘 要:文化标准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创立。该理论从跨文化行为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跨文化交际场景中产生的交际问题和困难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文化差异和特征在跨文化困境中起作用。本文介绍文化标准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训练方法、考核及评价过程,以及高校德语课堂上的跨文化训练尝试。
关键词:文化标准理论 跨文化训练
基金项目:本论文归属于2016年度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该和工程项目“文化标准理论在德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高级德语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6C03。
文化标准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创立。该理论从跨文化行为心理学视角出发,对跨文化交际场景中产生的交际问题和困难进行归纳,分析哪些文化差异和特征在跨文化困境中起作用。文化标准理论被视为跨文化研究中较为成功的研究范式之一,广泛应用于(针对企业员工和学生的)跨文化训练、外语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1 “评估中心”及其工作流程
文化标注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训练应首先建立一个“评估中心(Assessment Center)”。评估中心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观察者们在诸多跨文化单元中,经过长时间检验,参照之前针对跨文化能力制定的评价标准,按照固定原则和流程观察和评判跨文化训练的结果。根据不同要求和评判标准,“评估中心”分为“泛文化评估中心”和“特定文化评估中心”两种。“评估中心”很少被单獨使用,在企业中它除了要考核被考查者的跨文化能力还要考虑到他或她在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经常被用来评估管理层后备力量。如果被评估人要在某专门文化环境下工作,则要启动“特定文化评估中心”,对其某特定文化领会能力进行评估。
“评估中心”的启用要首先选定合适的“考核情境”。“考核情境”的第一要求是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尽量设定一个符合被考查人工作环境的跨文化办公氛围。因此“评估中心”经常模拟公司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情境,让被考查人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或者相互练习的形式参加考试。还有一种考查形式是视频片段考核,视频中展现一种两难的困境,被考查人应分析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考核形式不固定,一方面要考虑到考查目的,另一方面还要看被考查者在模拟练习中的反应。理想的考试状态是有来自异域文化的考试搭档配合,这样考查过程更具可信性,如果出于费用原因无法请到来自异域文化的考试搭档,评估中心的专业人员可以扮成外国人协助完成考试。如今,系统化的评估测验越来越受到欢迎,例如,针对跨文化领导层的考试包括日常公司经营以及一项具体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即完整的公司运营测试。或者将多位被考查者放入同一情境中,同时考查其跨文化协作能力等,评估中心的考核形式日趋多样化。
评估中心的考核流程为:首先,观察员描述被考查者在考核情境中的举止和表现;而后,将其表现按照评判标准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按照评判标准对其进行评分。在考核的准备、执行、反馈阶段,以下细节应该考虑到:
在准备阶段,首先确定考核目标及人群,及观察员。而后,组织练习。这些练习应围绕对考查人群的考试重心,使被考查人对考试进程有所了解。
在执行过程中,首先要对观察员进行培训。观察员的训练内容包括对考核内容及流程的掌握,观察员应清楚分开观察与评判,并知晓各种观察错误。
在反馈阶段,观察员要评判被考查人的表现,并给出最后的意见。最后的鉴定书中不仅包括对被考查人跨文化能力的评价,还会为被考查人未来职业定位提供导向和帮助。
通常情况下,观察员与被考查人的比例为1:2,观察员原则上来自不同国家或至少熟识异域文化,并且在被考查者所在领域是专家。如果观察员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对考查工作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 高校德语课堂的跨文化训练尝试
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语言水平已经达到可以自由表达想法,与人沟通的阶段。此时,引入文化标准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训练,一方面可以扩充其知识面,增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这是非常好的锻炼机会,让学生体验步入职场的感觉,解决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让学生将来尽量避免出现有关文化差异的错误。
高校课堂的跨文化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带领学生熟悉文化标准理论以及跨文化训练内容,分析跨文化训练的过程及评判标准,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对一些录像中的跨文化问题进行分析打分,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扮演观察员和被考查人。教师设定情境,最好邀请到外教协助扮演角色。扮演被考查人的学生按照考试要求,在具体场景中完成测试,扮演观察员的同学认真描述被考查者行为态度,并对其进行评判打分。一组考试结束之后,学生老师返回课堂,将考查报告在课堂公布,让被考查同学谈一谈他们在考试中的心得体会,让观察员同学畅谈评分尺度和原因,最后,两组同学一起探讨考核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进行一轮测试,上一组担任观察员的同学在本轮测试中担任被考查人,而被考查人担任观察者。最后再进行一次全体探讨与评估。
这种文化标准理论视角下的跨文化训练需要满足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文化标准理论有一定研究,并有大量实例让学生实战之前可以通过视频材料对考试的流程有所了解。第二,学生们的语言水平、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均比较强,能够读懂文化标准理论相关书籍,并对其中有关训练及考核内容有自己的理解。第三,最好有外教参与到考核过程中。外教不仅在考核中作为考试搭档完成考核任务,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考试结束后的评估中分析学生表现,解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这种实战训练贴近学生生活,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任课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认识,并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掌控比较复杂的局面。
3 跨文化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评估中心”,并进行跨文化考查,最早是从德国发起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体系后来传到美国,二战之后又从美国返回传播到德国。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发生在西方文化圈中,对中国或其他地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如果一个德国企业要寻找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德国跨文化人才,这套考核体系仍然不够全面。然而,由于对德国文化体系研究透彻,这套评估体系非常适合需要主动融入德国文化氛围的中国学生,将其引入高年级德语教学,一方面扩大了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视野,另一方面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Martin,Judith N./Nakayama,Thomas K..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Kramer,Eric Mark/刘杨.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Thomas,Alexander/ Kinast,Eva-Ulrike/ Schroll-Machl,Sylvia. 跨文化交际与合作手册.[M].哥廷根:Vandenhoeck&Ruprecht; Ver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