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学专业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

2018-06-06汤新星李莹芝

卷宗 2018年7期

汤新星 李莹芝

摘 要:传统单一的研讨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设计学专业培养“三强”人才的需求,通过研究和梳理,总结出国外流行的跨界式研讨、体验式研讨和批评式研讨三种新的研讨式教学方式,旨在为我国设计学专业的研讨式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范本。

关键词:跨界式研讨;体验式研讨;批评式研讨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教研教改项目(编号:JG1566)

研讨式教学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随后在西方逐渐普及开来。它是以解决问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基于社会对于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三强”设计类人才,在设计专业广泛开展研讨式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高校的设计教学中,研讨式教学方法并不是很成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将从目前设计专业研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来探讨国际化背景下设计专业研讨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以求为国内的研讨式教学提供可以参照的范本。

1、设计学专业研讨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如果采用单一的研讨方式,可能会导致如下一些不足。第一,交融性不高。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我们的研讨式仍然停留在本专业范围内,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专业界限的限制。第二,体验性不强。传统的研讨式教学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范围内进行,势必也会使学生丧失很多临场体验的机会。第三,深入度不够 。实践表明,单一的研讨方式会使得研讨式教学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未从多维度的角度来思考设计问题。

2、设计学专业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类型

长期以来,课堂研讨式教学方法难以突破和创新。通过对国外教学的调研、梳理和总结,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种设计学专业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2.1 采用交叉跨界的研讨

跨界式研讨教学就是以共同的研究课题为背景,借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学习、研究和完成一个设计主题或者任务的教学方式,这种研讨方式能够突破原有专业或班级一致性的限制,帮助学生实现全方面的发展,也可以增加不同门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我们以荷兰设计工作坊为例,2015年11月荷兰两位设计师与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联合推出了“C.o.c.o.i 荷兰设计工作坊”,虽然只有一个星期,学生们却是受益匪浅。两位荷兰设计师带领我院近60名学生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设计训练。主要教学方式就是采用的“主题+设计项目”的跨界式研讨教学。参与设计项目的学生分别来自我院的数字媒体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荷兰设计师将四个专业的学生打散分成5人的设计小组,再引导各个小组进行设计的前期户外调研、搜集素材、方案构思、创作设计、成果分享等一系列的设计实践。在整个过程中间,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因此在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经过异质互补、思维不断的产生碰撞、磨合与交融,最终经过不断的整合、修改和完善完成了设计项目任务。

2.2 强调临场体验的研讨

体验式研讨教学,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脱离课程规定系统的、具有逻辑顺序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主要是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譬如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行动学习等,让学习者获得各种在场体验,并实现在做中学的反思性学习。

我们以新西兰奥克兰技术大学(AUT)的体验式研讨教学为例,此次设计的主题是妇产科医院医疗辅助设备的相关产品设计。[1] 为了使得学生在设计前更近距离的了解现实需求,老师带领学生在社区妇产科诊所进行了长达2400小时的临床实习。临床实习除了观察产妇在医院里面的生活状态外,同时还开展了体验式研讨式学习,研讨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学生作为倾听者来听故事,产妇或者助产护士跟学生们分享待产时的心情感受,以及在医院待产时遇到的种种问题;然后,学生们用“头脑风暴法”来探索并分析他们的故事,从中发现问题和他们的知识差距,并确定他们在下一步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最后,每个小组制定学习主题,将在接下来的2周继续进行学习和研讨。该体验式研讨其教育重点在于学生对于感受的解释,使真实感受的体验成为学习课程内容的中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学习旨在在未来相关医疗产品设计的思考中,能更多的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2.3 运用反驳批评的研讨

批评式研讨教学是指在同一课题中,可以出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持有者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论文等方式,再在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双方可以指出对方观点的不足和缺陷,进行反驳。我们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批评式研讨教学为例。此次研讨的主题是“探讨艺术治疗法在治疗创伤儿童方面是否有益”。[2]参与研讨的两个团队中的一方提出的观点是怀疑艺术作为单独干预措施的使用,由于缺乏经验性的支持,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与循证实践背道而驰,因此否定艺术治疗的作用;而另一方则是认为可以通过努力,肯定艺术治疗对于创伤儿童的有益作用。两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了研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如收集与查阅相关资料、去儿童康复治疗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包括询问临床医生以及康复中心的志愿者。双方通过激烈的批评式研讨,最终得出结论是:艺术能帮助儿童治疗创伤这一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给出实际案例说明,艺术在对治疗创伤方面即使有效果,但往往是规模较小的,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综合双方的结论,启发了学生在未来的日常用品的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设计物造型的艺术审美品质的提升,使得艺术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融入人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并可以起到疗伤作用的有效之物。

3.结语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设计学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一些特殊的训练,譬如设计创意思维的训练、美感的训练、实地的训练等,而多样化的研讨式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这些能力的训练。总之,将跨界式研讨、体验式研讨、批评式研讨等方式运用在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将有助于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三强”设计类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drea Gilkison,Real life narratives enhance learning abou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idwifery practice[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6(3):19–32.

Kim Coleman,Art and Evidence: Balancing the Discussion on Arts- and Evidence- Based Practices with Traumatized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Trauma.2015(3): 21–31.

作者简介

汤新星(1977年- ),女,湖南桃源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设计美学的研究。

李莹芝(1995年- ),女,湖南長沙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