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路径的研究
2018-06-06刘建平郭雪峰
刘建平 郭雪峰
摘 要:我国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只有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才能使高职人才满足日新月异的人才市场需求。文章阐明了创新驱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清了创新驱动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关系,提出了创新驱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从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创新驱动 高职院校 内涵 路径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4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运行中,许多高职院校沿用着一套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墨守成规,在高职人才培养创新上认识不足,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创新看成仅仅是教师应用技术的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实际上创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业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创新驱动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经。只有理解高职院校创新驱动的内涵,明确它的延伸空间及滚动变更趋势,构建创新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1]。
如何把握创新驱动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关系,就要了解创新驱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它是高职院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之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动力。它的任务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性、有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进行拓展教学空间及滚动发展教学内容。其中“学”是主体,创新驱动是手段,创新性是关键,拓展教学空间是重点,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是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的。充分利用校企行的各自优势,把理论学习、自主创新、信息化教学、科研项目和企业生产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业就业能力、创新能力与发展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校企行在利益比较的基础上寻找相互需求,形式多样的校企行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合作各方坚持互惠互利,互助共赢的原则,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合作给各方带来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走出一条适合各自具体情况并有利于各自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因此,只有明确了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涵,才能找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路径。
1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协同创新育人的机制
仅有学校培养的职业人才表现为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创新素质与行业发展需求有差距,原因是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脱节,与企业岗位结合不紧密,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解决该教学问题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创新要素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3]。
1.1 校行企合作,組建产教联盟
由学校牵头,以学校、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为联结纽带而组成职业教育教学联盟,根据联盟章程设立联盟组织机构,各成员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开展教学、生产、科研和相关服务活动。这种办学模式具有多个教育机构、多种教学方式、多个教学场地、多种证书、多种经费来源等,实现了校行企“信息共享、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交融、管理互通”,把校行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落到了实处。
1.2 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需求联动,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方案由行业领导、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共同制订并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滚动修订,修订原则为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学与终身学习对接。根据企业产品市场变化,培养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和产品应用所需的人才。根据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并提炼岗位知识、岗位能力和岗位素养,设计教学单元,教学作为学生入职前的预培训,为企业储备人才。
1.3 发掘技能天赋,因势利导培养特色人才
针对生源和企业情况,校企共同招生,确定培养目标、学制和人才规格。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和性格不同,以及针对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合适对应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企业培养岗位能手。根据企业对人才某种能力的特殊需求,而这种能力与生俱来,针对有这种能力天赋的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为企业培养专才。
2 开设大赛项目开放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基本技能→专项专业技能→强化核心技能→培育岗位情意的角色体验→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角色扮演提升职业能力→创新研究、拓展实践创新能力”的职业能力增长为主线,构建了校企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理实一体、学做结合”项目化课程 →“课证融通、课赛结合”的关键岗位技能强化开放课程。
2.1 备战创业大赛,培养创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经历创业实践,成为开拓创业人才。依托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开展创业类讲座、创业类社团活动、创业示范园,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办小微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学校要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创业扶持机制和运行模式,给学生创业活动核定学分,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大军中来。选拔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省职业教育创业大赛,学生自主训练,教师指导,学生获奖等级折合相应的学分。
2.2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发扬工匠精神
高职学生通过培养学生的技能宝贵意识,经历技能和心理素质训练,成为能工巧匠。开设职业技能工种的培训课程和技能大赛项目课程,学生自愿报名选修技能培训课,自选时间训练,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指导。经班级、年级层层选拔参赛选手,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省级技能选拔赛、教育部教指委技能大赛、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学生获得了技能证书和奖励证书,按证书等级折合学分。
2.3 开展实践创新项目研究,激发探究未知的兴趣
高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经历科学实验,成为创新型人才。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勇于探索,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发挥团队作用,快出多出创新成果和业绩。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专利,撰写论文和申报优秀毕业论文。学生取得的结项证书、专利证书、优秀毕业论文证书,都可折合相应的学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重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在传统学生成绩评定中,教师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这种方法评定的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企合作教学中,构建了由校企双方参与的全方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专兼职教师共同施教,校、企、生、师相互监督,有效保障了的教学质量。期末组织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按小组进行,校企的专兼职教师参与答辨和评分。注重过程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建议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中企业评价占60%、教师评价占20%、小组评价占10%、学生自评占10%。
3.1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专家指导
组成由校企合作办、教务处、专业教学系部、教研室及相关行业企业相互协同的运作机制,实行 “校中厂”即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模式,引进企业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学校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这些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结构,总体上增强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基于生产过程的教學能力。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按教学计划排课,课时占学生上课总课时的1/3以上。以真实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工序为教学单元,以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组织上课,以学生工作最终结果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
3.2 “企业课堂”教学,师傅带教
企业是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主要场所,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物质保障。通过调研、筛选、洽谈,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成立“厂中校”, 聘请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为学生编制实习指导书,明确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内容、要求。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和订单生产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企业课堂”教学。以生产工序系统化为项目,生产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轮岗和顶岗实习,学生在每个岗位都拜一个师傅,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学生跟着师傅开机器,投料,控制工艺参数,记录生产台账,检验产品质量,师傅对学生的评价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考量。
4 结语
校企行协同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函发展的主流趋势,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只有建立校企行创新驱动“双赢”合作机制,不断加强校企行各方的利益结合点,促使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健全创新载体运行体系,才能实现校企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65-67.
[2] 张荣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校内函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5-87.
[3] 曹晔,刘宏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及需处理好的重要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