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本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之探索
2018-06-06潘青峰
潘青峰
〔摘 要〕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有着丰厚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其中,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南昆曲”,还有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等。随着开发当地本土音乐教学资源的呼声此起彼伏,将这些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进行教育传承,高校肩负着将这些本土音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湘南;本土音乐;教学探索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教师的摇篮,有义务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护和理论研究与支持,不仅仅是收集整理这些文化遗产资料,更应该提炼其地方特色,综合地域性文化特点,结合传统艺术形式的素材,有必要加强有关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建设,在教学体系中把本土音乐引入课堂,探索有效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科视野,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最为根本、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现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为此,以湘南本土音乐为例,研究湘南本土音乐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探索与研究。
一、地理位置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有“林中之城,创享之都"的美誉,别名"福城”、“林城”,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素称湖南的“南大门”。近年来,荣获“国家宜居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有着丰厚的本土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其中,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南昆曲”,还有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等。随着开发当地本土民族音乐教学资源的呼声此起彼伏,将这些本土音乐文化引入课堂进行教育传承,高校肩负着将这些本土音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重要使命。
二、湘南本土音乐引入课堂的教学探索
1.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中引入湘南地方特色音乐章节进行教学探索
在湘南学院音乐学院理论教研室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形式开展,也可面向全校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我校音乐学院徐杰副教授在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中开设有关湘南地方音乐中的湘南昆曲进课堂的内容已经历经三个学期,自开课以来,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喜爱和好评,它是现有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拓宽学科视野,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增长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另在合唱、音乐欣赏、声乐、舞蹈、电脑音乐课等教学中也已经融入了本土特色音乐教学。
2.湘南本土音乐教学概述
湘南本土音乐:湘南昆曲、嘉禾民歌、宜章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的概述。
(1)湖南昆曲: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是湖南戏曲剧种之一。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因流行于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之一,昆山腔便传入湖南,对湖南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今,湖南的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戏剧种中,还保留了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清末民初,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阳一带,湘昆仍然受到观众的欢迎。
(2)嘉禾民歌:嘉禾民歌的發源于郴州嘉禾县,嘉禾流传至今的民歌《罗四姐采桑》印证了嘉禾民歌在汉代就可能形成了男子在田间跳唱秧歌,女子在桑园欢歌采桑的规模。1993年湖南省文化厅命名湖南郴州市嘉禾县城关镇为“民歌之乡”,伴嫁歌是嘉禾民歌中最富代表性的,是湘南地区世代沿袭的乡村婚嫁歌舞,流行于湖南省南面与粤北毗邻的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的广大农村里,嘉禾伴嫁歌研究与保护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嘉禾伴嫁歌的分布区域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收集,并进行了分类、整理、归档, 但从整体上对嘉禾民歌的研究依旧呈现为空白状态。
(3)宜章莽山瑶歌:瑶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依托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在民众中以师徒的模式有意识地将瑶族文化传播继承。莽山瑶族原本生活在荒僻偏远的落后地区,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田园生活,他们平时所能接触的只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由是之故,该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很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的传承空间,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随着民族地区的大开放,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该地区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口耳相传、族群相传”的传承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整个文化环境都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音响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强势介入,相继为瑶族人送来了耳目一新的“文化大餐”。许多年轻人开始对这些新鲜、时髦的音乐及音乐传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导致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丧失了大量受众群体,进而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逐渐损毁、流失,乃至消亡。
(4)郴阳对子调:郴阳对子调发端于郴州民间,传承历史优久。流行于原郴县与桂阳县交界的安和、保和、同和、中和、正和乡一带。现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保和镇和郴州市桂阳县正和乡为郴阳对子调主要传承区域。郴阳对子调源于民间田野,具草根文化特色,与农耕文化现象有着密切的渊源。
3.湘南本土音乐在我校音乐教育中有效途径的传承与创新
(1)湘南地方特色音乐:湘南昆曲、嘉禾民歌、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的传承和保护及发展和创新。
本土音乐文化是存在于某个特定地域、富有该地域地方特色的音乐类文化形态。任何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历史由来、形成与发展、音乐特点和表演特色,还有其特有的语言形态等精髓之处。这些传统的元素如同人的性情一样,正因具备这些特质才使该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本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则偏重于该项本土音乐的本色。但是,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的教育传承除了保持其本色外,还有很重要、而且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要将该种音乐文化传统的知识与大学生当代社会和学校生活中的感性体验结合起来,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与转化,即在保持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巧妙地融入当代社会或大学校园文化元素,将其提炼、创新改编成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青春本土音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才能够让同学们真正读懂它、喜爱和接受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该项文化真正地融入当代大学校园。
总之,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应改变固守传统知识一成不变的惯习,要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背景和音乐审美需求出发,在保持原有传统本土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挖掘提炼、创编出富有当代社会和校园文化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够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当前生活中的感性体验连接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得以有效的继承和发展。
(2)将湘南本土音乐:湘南昆曲、嘉禾民歌、莽山瑶歌、郴阳对子调等艺术素材引入课堂的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
音乐教材的建设是构建“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本土音乐教材是实施学校音乐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当地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习俗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应贴近大学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认识到中西音乐文化不存在孰高孰低的价值标准界限,进而教会学生理解、欣赏、承认并尊重世界各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在音乐教育中共享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从专业音乐理论的高度研究湘南本土音乐,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其传承与传播,研究湘南本土音乐的内容、种类、音乐特色、发展手法、艺术价值等,并进行符合时代需要的创作与发展。把对湘南本土音乐的研究都上升到音乐专业理论的高度,引入学校教育课堂的探索与研究,并进行推广、参与比赛,并融入到旅游产业和其他文化事业上,产生价值,为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颜五湘, 张式成.南岭民歌奇葩--嘉禾伴嫁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探索[J].人民音乐,2009,5.
[2]张艳.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9
本文系湘南学院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湘南地方特色音乐进课堂的教学探索与研究》资助,湘教通[2016]400号,序号: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