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从同理心开始

2018-06-06李卓彬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3期
关键词:同理钱包香港

李卓彬

2017年12月2—9日,我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香港培训活动。在港期间,我们聆听了12个专题讲座,参观了5所中学,观摩了1节课。既有理论研修,又有实地考察,还进行了交流反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我们窥探到香港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和个性化。

在此期间,有一现象引起我的关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教育者们均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术语——同理心。

一、体验“同理心”

香港职业训练局教学中心教育发展主任阮子然为我们举行《DesignThinking(设计思维)创新模式的理论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专题讲座,组织我们进行一个“设计钱包”的游戏,让我们两两结对,互为对方设计一个钱包。不一会儿,一个个风格迥异的“钱包”陆续摆上台。然而,游戏的结局却出乎意料:不少看起来漂亮新颖的“钱包”,并没有获得伙伴的接受和青睐,反而是一些不起眼的“钱包”获得了对方的喜爱和赞赏。看到大家困惑不已的神情,阮子然微微一笑,揭开了谜底。原来,成功者曾获得阮子然面授机宜:在设计钱包前,请访问你的伙伴以下的问题:(1)你的钱包需要什么功能和特色?(2)你会在什么时间和地方(场合)使用这个钱包?(3)请你分享一个使用钱包的个人独特经验或故事。

于是,“锦囊”在手的教师,依照伙伴的口味设计出投其所好的“钱包”,自然颇合伙伴心意,获得好评。阮子然指出,设计之前,可透过参与及观察,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阮子然通过游戏提醒我们,在教育创新设计五个步骤中,“同理心”是第一个步骤。教育设计要“由用户的角度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而不是由我们的角度出发”。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指的是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同理心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普遍用来指理解他人观点和感受他人情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古代先贤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同理心的一种体现。香港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汇合的地方,同理心也是历经长久中西文化融合孕育而来的产物。

二、窥睹“同理心”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学校占地面积普遍非常有限。然而,我们考察的几所学校,哪怕校园用地再紧张,除了常规场室,非整体覆盖面的兴趣类功能场室大多也是一应俱全。校方管理者介绍说,以场地限制这个客观难题来说,学校本是可以不建设这些场室的。但当你换个角度,以同理心去考虑学生需要哪些平台来发展自身时,你就会想方设法建设这些场室,从而“充分发展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的学习潜能”。

香港福建中学的STEM教育校本课程,教师给出课题范围和适当的支持,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实验及撰写实验报告。其中有一个课题项目是由学生收集教室温度数据,由此研发出“课室温度调节系统”,以此来控制调节教室的空调,不仅提高学生的舒适度,还节省了能源。这个研究成果获得香港青少年天才展览比赛的金奖。

香港圣士提反书院是香港占地面积最大的百年老校,拥有不少经香港权威机构评定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校方充分利用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设了校园文物讲解课程,推行文物径导赏服务计划。这个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这座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名校的归属感、关注文物的使命感、心系学校的责任感,是在对学生形成同理心之后的回应。

香港真光中学的翻转课堂,由教师提前或当场录制知识专题视频,由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点击学习,满足了学生打破时空限制的学习需求。

三、探究“同理心”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耳之所听,都引起我对“同理心”的思考。

1. 以同理心进行教育设计

在教育设计中,学生才是真正的用户,是教育活动的持份者。因此,学生在教育设计的话语权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回顾我们平时进行教育设计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教材呈现什么内容,哪个知识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等等。我们设计教育活动,基本都是从教育内容出发,或是从自我出发,常常忘记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连学生需要什么都弄不清楚,还教得不亦乐乎,这会不会是卖力挥鞭的南辕北辙呢?

首先,学生作为一个人,自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各种基本的需求,这是共性需求;其次,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在学习方面也有着本领域的需求,这是角色需求;再次,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自身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需求,这是个性需求。教育者既要了解学生的这些需求分别有哪些,又要了解这些需求的轻重缓急。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呢?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同理心,设身处地地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觉知与把握。

2. 以同理心贯穿教育过程

运用同理心来了解学生的需求,要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紧密联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六方面组成。每一个学生在这六方面的发展程度都不是同步的。教师如果能运用同理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能了解学生需要发展哪一种核心素养了。

3. 以同理心评价教育行为

当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出现异乎寻常的行为,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如果能以同理心来评价这些教育行为,则可避免教育个体和教育执行者分处于毫无交集的两条平行线,促使两者靠拢于同一轨道同一频率,形成有效的教育生成。

我曾运用同理心顺利解决一个联系家长的棘手问题。有四个学生偷偷躲在厕所里吸烟,我要求这几个学生通知家长下午到学校协助教育,但四位家长居然都没有到学校。我根据掌握到的信息,再运用同理心,换位思考。小A的家长是工厂老板,在本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知名人物,一听说孩子违反纪律,认为到校见老师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不愿来。小B的家长因为孩子此前经常违反纪律,多次到学校协助教育,如今已丧失信心,自觉没脸到校,不敢来。小C的家长则是在一气之下,假装不来,以吓唬孩子。小D的家长工作忙,请不了假。于是,我改約他们晚上来校。由于调整为非上学时段,家长们的顾虑也消除了,都爽快地来学校,全力配合我教育孩子。

同理心,实际上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运用得当,则可让核心素养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有效生成,进而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李雪纯

猜你喜欢

同理钱包香港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培养孩子,从“同理心”开始
网上理财陷阱多 捂紧钱包别上当
钱包
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颗同理心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钱包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