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疗效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8-06-06孙卫杰
孙卫杰
目前,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在社会上,高血压病、冠心病和脑栓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有了明显变化,早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发病年龄较以往明显提前,而在某些特殊人群中,由于受到环境变化以及思想压力等情绪变化对自身状态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患上了焦虑症和抑郁症,这种异常的焦虑抑郁表现在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影响上,大大降低了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1]。所以,重视对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有效治疗,以增强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本院为监狱医院,主要收治关押的罪犯患者,这部分人群极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状态情况:①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出现绝望思想;②面带愁容,失去自由的痛苦和抑郁;③环境变迁,来自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诸多压力带来的焦虑;④真心的悔恨,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造成的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胃肠功能失调、神经紊乱等等。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3~2016年由于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栓疾病入院治疗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的1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且130例患者中,57例为高血压患者,45例为冠心病患者,28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65例患者。观察组:男33例,女32例,平均(59.64±7.23)岁。对照组:男34例,女31例,平均(58.27±7.16)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全部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 ①隐蔽性:病情不发作时,大多患者无任何征兆。做常规血脂、血压等检测,亦可显示正常,这给患者的麻痹大意提供了思想基础。特别是,很多患者本来很重视,到检测后(无血栓检测项目)听医生说血脂、血压等都正常,就以为自己无危险,实际处于隐蔽状态下的血栓,随时可以危及生命[2];②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常常突然发作,很多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的患者,都是突然发生的,可以是在休息的时候,也可以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也可以是在吵架过程中,也可以是在如厕用力的时候,几乎防不胜防;③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控制率低,抢救不及时极易死亡;④受情绪影响较大,寝食难安、吵架生气时极易发病。
1.4 焦虑抑郁症状诊断标准 ①焦虑症的诊断标准:恐慌,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运动型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疼,颤抖,无法放松;植物神经活动功能性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头晕心慌,心率快。这些都是患者通常表现出来较多的症状[3]。②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以情绪低落为基本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下降或缺乏;精力明显减退,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的疲乏感;精神运动型迟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甚至出现罪恶妄想;思维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质量明显减轻;性欲明显减退[4]。
以上症状反复或持续出现,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就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焦虑抑郁诊断标准。
1.5 观察指标 分别在疾病治疗的初期、中期(治疗期)和末期(恢复期)三个时间段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1.6 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其心脑血管疾病情况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基础的护理,如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脂肪摄入,多食水果和蔬菜,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补充人体所需钾、钙等。同时适当增加每天运动量以改善身体状况。高血压患者:用缬沙坦(山东益健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319,规格:80 mg)进行血压控制,每天1次,1次80 mg,晨间服用。冠心病患者:用盐酸曲美他嗪片(山西仟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233,规格:20 mg)进行治疗,每天3次,1次20 mg。脑血栓患者:给予辛伐他汀片(上海迪冉郸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97,规格:10 mg)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60 mg。
研究组患者则在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主要采取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①通过思想教育让患者接受目前自身周围环境的现状;②通过认知疗法让患者正确评判自己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进步的信心的勇气;③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对患者采取系统脱敏疗法,摆脱过度焦虑,摆脱抑郁情绪,从而转换到积极主动的思想上;④帮助患者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减轻患者思想负担;⑤对于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患者给予氟西汀等相应的药物辅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 研究组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进步快,明显缩短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分比较(x±s)
2.2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研究组患者较少的出现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情反复不稳定的情况,而对照组在焦虑抑郁状态下病情容易出现不稳定,甚至病情加重。
2.3 两组从预后调查和生存质量上比较,研究组在心理指标、思想表达和社会关系表现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后的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达到了50%,发病的相关因素与年龄、性别、心脏病严重程度、大脑损伤程度、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有关,并且有的焦虑抑郁症状持续1年仍不能缓解[5]。
本次研究通过初期统计发现,①这部分人群的思想压力来源:一是被动的环境变迁,让患者自己一时难以接受造成了的心理压力;二是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对患者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干扰,比如家里有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三是离开家之后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尤其在患者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的时候,这些压力就变重了,表现出寝食难安、彻夜难眠,从而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症状,甚至绝望轻生。②焦虑抑郁,使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率增大,发病年龄较社会人群明显提前。在这130例患者中,年龄在23~28岁之间的出现高血压病11例,均为思想压力大,长期休息不好导致(排除了嗜铬细胞瘤等其他因素引起的高血压)。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发病,治疗起来比较困难,尤其表现在降血压上。曾经有位患者听说自己的孩子病的厉害,家里没钱看病而自己又帮不上,出现着急上火,坐卧不宁,不能正常休息而彻夜难眠,甚至头晕头疼,影响到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处于严重焦虑状态,测血压发现血压上升,达到了190/115 mmHg,联合应用多种药物降压效果均不好。最后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积极给与患者心理干预和治疗,并帮助他解决了家庭困难,一直等到孩子病情稳定了,该患者晚上能睡着觉了,病情才慢慢恢复。④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在这部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病情快速恢复。
对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的,在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氟西汀等药物加以辅助治疗,患者疾病总的治疗效果会更好,且不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稳定和加重。
本次研究样本虽然仅仅代表了一部分特殊人群,但是仍然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做更深一步的探究。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医院常规治疗后,受到后遗症的影响,有一大部分患者主观感受生存质量下降,独立性差,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自身较差的身体状况,会不甘心,但又改变不了现实,内心应该是很着急的,所以很容易导致心灰意冷;再加上现在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让患者感觉到被边缘化,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有关报道已经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如果并发一定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一旦发病焦虑抑郁症状,就会增加了心脏负荷、脑负荷,从而悄悄的加重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所以对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症状,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身存在感和幸福度,才对生命显得更有意义。
[1] 李成.罪犯心理矫治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106.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1-138.
[3] 郑良成,田辉荣,谢培增.医学生存质量评估[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3):283.
[4] 曹化,马树人,蒙涛,等.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的调查[J].疑难病杂志,2009,8(1):52-53.
[5] 尚玉秀,王学良.冠心病患者抑郁症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8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