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采集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保护性规划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羌寨为例
2018-06-06倪默璘姜乃煊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004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辽宁大连6650
倪默璘,孙 颖,姜乃煊(.北京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004;.大连民族大学 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6650)
当前是国家快速发展的时期,快速的村镇建设改善了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统村寨和民居建筑正面临着老化、衰退、逐渐消失的危险。为有效保护传统村寨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满足村民当代居住的需求,合理引导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体现特色村寨建设的发展目标,有必要开展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性规划设计[1]。本文以桃映镇漆树坪羌寨为例,针对传统民族村寨整备设计的特殊性,着重在理论层面阐述如何通过梳理村寨的历史脉络来开展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程序及工作框架如图1。
图1 工作程序及框架
1 信息采集与调查
本文的研究对象羌寨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坐落于高达1 200米的香炉山上,寨子海拔1 030米,与松桃县苗王沙坝接壤,距江口县城15公里,铜仁市21公里,是渝怀铁路江口火车站所在地。全寨共有65户人家285人,其中羌民200人。聚居在江口、石阡羌族同胞的祖先大约是明末清初四川碾转迁徙而来,距今已300-600多年。以畜牧业为主,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刺绣、挑花、编织是他们的传统工艺。
对桃映镇漆树坪羌寨的数据信息采集与调查是进行保护性规划的前提基础,除了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社会调查、访谈,实地测绘还采用无人机对数据进行收集,以下针对主要的数据信息采集进行探讨。
1.1 利用无人机对羌寨的数据信息收集
近年,无人机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在传统村寨数据化研究和保护规划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准确的数据信息和动态的广域的影像分析基础上的规划保护措施,以及后期的跟踪评估为传统村寨保护提供了多元的手段,为后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多视点且动态分析现状的可能性[2]。无人机拍摄生成的三维图像模型,精确度高,云数据形成的数据模型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依据。通过无人机信息采集后对漆树坪羌寨村落肌理进行的多视点的影像比较,可以看出完整状态下的形态学特征如图2。
图2 无人机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全视角测绘分析图
1.2 对羌寨的实地测量测绘
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建筑功能、建筑装饰、建筑结构、建筑构造高度一体化,受大中华文化影响的大部分地区民间建筑也反映了这种特征。漆树坪羌寨村寨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利用无人机对广域信息进行采集后,通过传统的测绘手段对丰富的建筑细节和内部空间、结构构造、建筑材料、传统手工艺等进行精细测绘,结合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制作三维的电子模型和实体模型进行相应的分析如图3。
图3 现地信息采集及数据整理过程
2 对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漆树坪羌寨采集信息的分类整理与分析,重点从羌寨的整体格局和民居建筑方面分析其形态特征,探讨漆树坪羌寨现状保护中的问题,以其为后续保护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2.1 漆树坪羌寨的自然形态特征
(1)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羌寨处于山高谷深的碗状地带,森林茂密植被丰厚,自然水系资源丰富。
(2)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反映农耕文化的梯田景观与山峦森林相生相置。
(3)民居结合地势地貌依山而建。村寨的总体布局是在没有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的地形特征和社会结构关系自律性发展起来的。看似随机的民居建筑布局,却体现出社会结构关系在形式上的的必然逻辑。
(4)道路系统自然有效。自然形成的道路系统反映了功能上的合理性,有机、实效。
(5)村寨水系。自然水系引进村寨后进行了有效的疏导,通过明渠暗沟的形式完成了功能与形式的组合。
图4 羌寨典型形态分析图
2.2 漆树坪羌寨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
漆树坪羌寨民居的建筑形态特征如图4。
(1)羌寨民居依山而建,前后依地势地貌栉次鳞比,呈现相叠相生的自律性生态。
(2)建筑体形反映功能组合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平面组合形式。归类为:一字型建筑空间布局形式、L型建筑空间布局形式、U型建筑空间布局形式。
(3)民居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与位于四川、青海、西藏的羌寨民居有较大的不同。由于地域的变化,建筑结构、构造、材料发生了变化。外墙以卵石、本地生土石片等相混垒筑。突出的反映了环境对建筑形式、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4)羌寨内院落间的石巷和田间小路体现了自然有机的路网关系。
(5)建筑装饰上以卵石、片石等相混垒筑的外墙斑斓有致,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神龛和后壁之间,辟有巷道,两端有门与两侧卧室相通,如有急事,可互通情报,应对突变。可以说,在建筑局部和细部文化符号的使用与处理上还能体现出同一个民族的渊源。这些处理方式都保留了与四川、青海、西藏地区民居相同的特点。
(6)羌寨有规模的二至三层楼的羌民屋内,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圈或放置耕织农具场所,每间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是“尔玛”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通途,很好地体现了“尔玛”“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民族传统习俗。
2.3 对漆树坪羌寨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
(1)漆树坪羌寨面临着功能性和物质性的衰退,面临着自然破环及火灾等隐患。基础设施匮乏,生活环境质量较差。
(2)民居建筑部分闲置,建筑本体面临着雨水、自然风化因素的破环,如,以及人为因素不恰当的修缮。
(3)村落老龄化严重,生活、生产性景观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景观缺失,缺少公共集散场所,村落整体活力低。
(4)村落保护的力量薄弱,无论是民居建筑的保护还是村落整体格局都缺少保护的技术力量,从保护范围的确定到保护方法的应用,都缺少合适的技术操作。
3 基于信息采集的村落整备与规划设计
3.1 村落整备与规划设计的层次
漆树坪羌寨的整备与规划应保护原有的村落形态格局,保护自然环境肌理,控制新建建筑与景观天际线。既保护物质文化资源、又营造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环境,适当注入业态功能,实现村寨的活化保护。实现一轴、二线、三片区、六节点规划格局。具体来说,漆树坪羌寨的保护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在宏观层次上,关注整体村落格局的保护、村落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天际线的保护等;中观层次上,针对民居组团与院落、街道格局与肌理等进行保护;微观层次上,针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单体景观等。
3.2 村落整备规划设计策略
村落整备设计概念图如图5。
图5 村落整备设计概念图
3.2.1 漆树坪羌寨的保护规划层面
漆树坪羌寨的保护性规划主要从旅游容量、核心功能分区、景观节点、游览路线、道路系统、水系系统、绿化系统等方面展开。
首先根据漆树坪羌寨的环境生态承载力合理地控制游客容量。根据旅游数据调查,在日常情况下游客量远小于合理容量,但在节假日、集中旅游等时间的需要实施相应的控制。
村寨景观节点的选择,充分考虑从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对整个村落的观赏与体验,保护从羌王宅院外观赏整个村落的视线通廊。保护从梯田区(低点)环视整个村落的宽阔视域。根据视廊保护的需要,保护梯田的自然形态,在相关区域的规划设计中,对建设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控制,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不宜超过3层。
核心功能分区依村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分布,结合居住组团内建筑的位置、民居建筑的标志性、重要性、特征鲜明度、民居建筑保护的质量、品相、民居建筑空间组合的不同形式,以及使用与闲置情况等,主要将村寨划分为民居重点保护区、民居展示解说区、民宿改造区和梯田保护区。
游览路线结合主要的景观节点、功能分区和现状路网形成的,整合两条主要的游览路线,民居游览和梯田游览路线。使得对村寨的游览既具有相对完整性又具有特色典型性。
保护规划区域内没有机动车道,都是以寨子入口的步行广场、巷道和田间甬路(或栈道)为主。石巷道是羌寨几百年的特色,应给予重点保护原有尺度、形态与肌理。道路尺度控制1.8-3m,应保留尽量原有铺装,局部进行修补,其尺寸有与材质尽量与原有取得协调。田埂路线因地而异,路面宽0.8-1.2m,路面用随时铺砌或采用木栈道的形式。静态交通部分在规划范围内不设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在村落入口处解决。
水系系统的规划主要保护山上水源,保护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禁止污染物向池塘排放,沿机动车道设置排水沟。
村寨绿化系统应避免现代城市的倾向,避免几何式的修剪,体现乡土特色和野趣。绿化配置以当地树种和植被为主,既包含观赏性绿化又包含种植性体验性的绿化。
3.2.2 民居单体建筑保护更新层面
针对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结合保护评估,从三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对策:
保护类的建筑。以重点保护的民居建筑的“真实性”为准则,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信息,不得改变其历史风貌、地域风格。同时遵循可逆性和可识别性原则。对保护类民居进行修缮,:归整歪闪、坍塌、错乱的构件,修补少量残损的部分,修复屋顶漏雨区域,对遭侵蚀的大木结构进行修缮和保养,并去除后期维修的不当做法,恢复结构、构造原状。在重点保护的民居建筑构建上使用的新技术、新材料,确认不损害原构件本身及其原真性后,方能投入施工。
需改造更新的建筑。一是改造更新老化破损严重的民居,二是将空置的民居改造成为民宿等其他功能空间。对需改造更新的民居,要求保持原有建筑结构,重点修缮改造内部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整治外观,保持传统形态;整治各种不和谐的院落环境,关注与整体环境的和谐性;除民居建筑外,其他环境用地均保持自然形态。
对新建拟建的建筑。将规范范围内新建的民居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以下,与历史民居建筑相协调。新建的民居一是可采用传统民居穿斗构架、地方材料进行搭建,建筑色彩易采用原木做旧;二是可用现代砖混式的结构,通过粉刷或用木构件将穿斗式构架作为外墙的装饰,以取得与整体的协调。
4 结 语
信息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对信息的深入分析与处理,对原生态村寨的准确评估和评价是漆树坪羌寨保护规划的基本的依据与前提。在保护规划中要凸显地域优势,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可读取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避免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还要体现对居民生活生产环境的改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
在村落层面上,保护应注重村落形成的历史空间格局,实现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各级规划有效协调与衔接;在民居建筑保护层面,应协调传统民居建筑的真实性与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矛盾,在重点建筑的保护中尽量坚持原材料、原样式、原结构、原工艺,保护建筑原生态环境;在需要修缮与整治的民居建筑中,改善居住环境,提供现代的居住生活服务设施,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延续生活生产活动;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层面,以人文本,关注与物质文化保护相结合,通过适度旅游规划,激发村落活力,把村落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结合起来,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琪,倪默璘,魏久焮,等.关于少数民族传统街区改造的研究—以铜仁市木黄镇老街区整备项目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19(5):591-494.
[2] 武志东,倪琪,赵春燕.传统少数民族聚落全息式数据信息采集研究与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9(3):2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