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当兵行
2018-06-06☉志华
☉志 华
4月5日,在我的军旅生涯是很重要的一天。这天我打起背囊,来到了被原济南军区授予“海防前哨好二连”荣誉称号的标兵连队,开始了5个月的当兵代职锻炼。在连队的这些日子,我切身体会了海防官兵的艰辛与奉献,深刻感悟了“老海岛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上岛不易,下岛亦难。4月2日,我从乌鲁木齐出发经历了六个小时的飞行,来到了位于烟台的某旅机关。而我要去的连队位于长岛县最北端的小岛上,必须先转车到蓬莱,然后乘船上岛。第二天,我从烟台出发,经历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来到了蓬莱海岛官兵中转站,这是专为方便海岛官兵进出小岛而建的。如果天气好每天有两趟船上岛,但我到蓬莱时已经错过了最后一趟船,只能在中转站住下等待次日上岛。可是,天公不作美,第二天蓬莱刮起了八级大风还伴着小雨,没船进岛,只能等着。一等就是两天,4月5日,终于有船上岛,可以继续向“我的连队”进发了。船航行六小时后靠了岸,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写着四个大字“北隍城港”,放眼望去除了山就是海。我的心凉了一大截,暗自嘀咕:“要在这待五个月,可有罪受了!”就在这时,一位皮肤黝黑,略显苍老的上尉,带着一群战士快步迎上来:“教员辛苦了,欢迎您到连队来!”官兵们拥上接过我的背囊和行李包,这久违的热情,让我心中顿生暖意。连长安排我上了车,就去组织官兵卸载从岛外运来的给养物资。后来,我才了解到,每隔几天连队都要到码头拉运岛外送来的生活物资,但有时天气不好,就会出现“菜进不来、人出不去、水供不上”的情况。指导员告诉我,岛上经常是风仨月、雾仨月,每年至少100天不通航。去年有一次,连续一个多月大风大雾,没有船进岛,官兵吃饭都成了问题,只能天天馒头就咸菜。还有一次,一个战士半夜突发急性阑尾炎,岛上医疗条件有限,无法手术,如果不及时送出岛就会出现穿孔,危及生命,可是船无法出岛,只能协调地方动用海事救援直升机,挽救战士的生命。在岛上,官兵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无法在父母生病临终时、妻子生产时、孩子升学临考时,及时出岛陪伴,留下终生遗憾。但海岛官兵却总是把缺憾默默埋在心中,把责任高高举过头顶,无怨无悔守卫着海岛的安宁。
参观老海岛展馆,感悟“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是每个入营新兵、新干部的第一课。一走进展馆,艰苦磨、思源棚、忆苦井、拥军车、建岛船等一件件实物,就把我带回了那个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为我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还有老海岛荣誉室、军民共建室、学习室、作战室等八间展室,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第一代守岛官兵凭着一颗红心、一柄大锤、一副钢钎,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彰显了历代守岛官兵扎根海岛、不计名利、敬业奉献的崇高品质。如今,岛上的工作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但海防官兵仍经受着艰苦、寂寞和生死的考验,“老海岛精神”这面一代代海岛人编织的精神旗帜,仍然是这片海域上最亮丽的风景线,激励着新时代守岛官兵拼搏进取、再立新功。今天,我有幸成为海岛一兵,零距离感悟“老海岛精神”,倍感光荣;接下来的日子更要深刻领悟“老海岛精神”,把所见所思所悟带回单位、融入岗位,自觉当好“老海岛精神”的传播者、守望者和践行者。
在连队当兵的每一天都感觉有使不完的劲,我想除了因为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感染了我,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连队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着我。一进营区,左侧就是由八块石碑组成的“铭史墙”,记录了帝国主义列强七次由此地闯入渤海,进犯京津,瓜分祖国大好河山的屈辱历史,以警示官兵勿忘国耻,苦练杀敌本领,提高打赢能力。营区广场两侧各有六块宣传栏展示了以“井冈山精神”“抗洪精神”“老高原精神”为代表的12种精神。在餐厅前有六块宣传栏,展示了连队评选的“六星”典型事迹。走进连队,楼道里、脚底下、床头前,随处可见励志格言、战斗口号和警示标语,处处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进取的精神和奋进的脚步,令人血脉贲张,感到不努力就会被淘汰、不担当就会很惭愧。在连队我似乎忘记了自己“四十不惑”的年龄,跟着战士一起跑五公里、越障碍、打射击、投实弹,在大汗淋漓中仿佛又找回了记忆中的“兵之初”,更真切体会到了海防官兵的责任和担当。除了当好一个兵,我总寻思做点什么,于是就发挥自己作为一名政治教员的特长优势,为官兵搞教育、与他们谈心聊天,指导有写作爱好的战士写新闻稿。看到战士的稿件发表了、工作训练进步了,心里别提多高兴,在担当付出中收获了官兵的认可和赞许。
一日当兵,终身受益。当兵的日子,对我来说就是接地气、增底气的过程,在当兵锻炼中经历的苦与累、收获的喜与乐、担起的职与责,都会转化为回到工作岗位履职尽责、悉心育人的不竭动力。我坚信:经历过的都是财富,不忘初心方能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