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荃:只有了解孩子,才能走进他的心灵深处
2018-06-05付洋
付洋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父母不要急功近利贴标签
在当下的快餐文化中,很多父母急功近利,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技术,包括有些媒体也过于强调教育的技巧和步骤。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不是模仿得来的。父母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不要把孩子当成机器一样养,不要认为自己学习一点儿技术就会养孩子了。学习是从少到多,慢慢沉淀积累;书是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的过程,自己吸收、理解的东西融化在一言一行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才是教育。
不把孩子当成机器养,意思是父母首先要知道你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只有先了解孩子,才能走入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孩子,一方面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孩子对喂养、依恋、玩耍、结交同伴和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了解孩子与生俱来的气质特点、脾气秉性、行为风格,也就是“先天气质”。
我们都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要看到,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是不同的。养育过两个孩子的妈妈,可能对这一点体会更深。明明拥有相同的父母,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两个孩子的表现却很不同:一个孩子喝奶、睡觉很有规律,很好带;另一个孩子毫无规律;一个孩子爱哭,另一个孩子见了谁都笑……
从事教育研究这么多年,“先天气质分为什么类型”是父母们常问我的问题。但是,我不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下结论,父母可能就会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妈妈和孩子说:“你是一个‘困难型的孩子,从小就爱哭,特别难带……”孩子可能会受到心理暗示,做什么事情都困难了,包括学习困难。
我今年已经70岁了,但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忘。我是学医出身,医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诊断,诊断也就是给人下结论。我在澳大利亚学习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殊教育的学习班。老师讲完病例,从来不下诊断。于是,我总问老师:“那诊断是什么呢?”老师说:“我们用不着知道诊断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怎么可以不下诊断呢?
老师解释说:“我们用不着知道孩子的诊断是什么,只要知道他的优势是什么,他的劣势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就可以了。你想养优补缺,可以发扬他的优势,以长项代短项;你想补短板,可以把注意点集中在短项上做一些努力。这就看你的教育观点和立场是什么,每个教育者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番话我原来不懂,现在是越来越同意。
先天气质也没有好坏之分,每种先天气质都有它的优势与劣势。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先天气质不好,可能是因为自己不接纳这种气质。举个例子,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很难带,很烦。其实,孩子只是比较活泼好动,妈妈喜欢安静地独处,每天被孩子吵得头疼。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在心理上接纳孩子的先天气质,然后再给予针对性的回应与陪伴,充分满足他的心理需要,这样亲子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孩子也会越来越好带。或许,一个很宅的妈妈,因为有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慢慢开始接触大自然,生命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从9个维度了解先天气质,让教育事半功倍
不知道孩子的气质类型,那父母要如何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呢?
其实有一个更科学的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托马斯和切斯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了一套儿童气质评定量表,用于检测3岁~7岁的儿童气质。根据这套量表,我们可以从9个维度了解孩子的气质,即活动水平、生理活动节律性、趋避性(处事反应)、适应性、敏感性、注意分散度(分心程度)、坚持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反应强度和心境特性。
活动水平高的孩子,一天到晚蹦蹦跳跳,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多动症。父母一定要给他足够的锻炼身体的机会,他活动够了就不动了。另外,要注意培养他举止得体、区分场合,不惹人讨厌。这种孩子的优势是身体健康、生机勃勃、好奇心强、爱探索。
活动水平低的孩子,肌肉运动的水平也低。看起来蔫蔫的不爱动,做事磨蹭拖沓,很容易被贴上“懒”的标签。父母一是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二是要进行时间限制。比如,正常刷牙、洗脸、吃饭需要15分钟,那么可以给孩子25分钟,然后约定7点30分出门上学。如果到了时间,孩子还没有吃完饭,那么就让他饿着去上学,通过让他承担后果,加强他的时间观念。这种孩子的优势是因为做事比较慢,所以更加认真细致。
生理活动节律性好的孩子,吃喝拉撒睡都特别有规律,父母养育时很轻松。但是,一旦孩子的生活规律被打破,他就会非常不舒服,甚至可能情绪崩溃。长大后,还可能会患有心因性的疾病。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尽量不要打破他的规律,等他大一些,要提示他:“生活不是一天到晚都按照你的要求进行的,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帮助孩子增加心理弹性,适应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生理活动节律性差的孩子,父母完全不能预测他的需求,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困了。可以给他定一个作息时间,然后一点点地调整,养成生活习惯。比如,规定9点睡觉,即使孩子不想睡觉,也要求他躺在床上。这种孩子的优势是心理弹性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趨避性和适应性,是两个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简单地说,趋避性是第一次接触陌生的环境是否适应;适应性是接触两次(含两次)以上的环境是否适应。比如,小明第一天上幼儿园时躲在妈妈身后不肯出来,但是上了两天后,他就和小伙伴玩儿得很开心。这说明小明的趋避性差,但适应性好。
趋避性又叫处事反应,处事反应积极的孩子自来熟、胆子大、有闯劲儿。同时,对陌生人没有防范意识,接受不良影响也快。为什么有的孩子容易被拐走?就是因为他处事反应积极,不怕生。父母一定要注意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另外,要留心孩子的交友情况,还要时时刻刻告诉他不要冒失。
处事反应不积极的孩子退缩、羞怯,在接触新环境时,父母要提前做功课,让他慢慢熟悉。比如,上幼儿园之前,可以对孩子说:“宝宝,我们明天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有很多玩具,还有好多小朋友……”最好提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熟悉环境。当孩子退缩时,也不要拉着他催促“快走快走”,多给予理解和耐心。这种孩子的优势是受到不良影响的几率少,而且为人处世很谨慎。适应性的优势、劣势与父母应对方式,与趋避性类似。
敏感性高的孩子,连一点儿声音、味道甚至是空气的变化都能感觉到,不仅对外界环境敏感,对自己的身体也会很敏感,所以有的孩子经常肚子疼,到医院又查不出病。长大后,他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干扰。父母要减少对孩子的刺激,同时忽略他对刺激的过敏反应。长大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的气质特征比较敏感,支持他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比如,对他说:“小明不高兴不是因为你,他是被老师批评了。”这种孩子的优势是善于察言观色,具有丰富的感受力。
敏感性低的孩子,对周围环境的变化熟视无睹。父母可以经常提醒孩子:“你的身体有没有不舒服?”“你别再这样做了,你看小朋友都不高兴了。”帮助他注意内外的刺激。不敏感的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小,情绪更稳定。
容易分心的孩子,一旦有外界刺激就会溜号,学习很容易受到干扰。父母从小就要帮助孩子建立責任感,让他做事有始有终。比如,“你今天要把作业完成。”但是具体的过程,父母不要干预太多,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比如,他可以一心二用,一边写作业一边听歌,只要他坚持把作业做完,保质保量就可以了。这种孩子的优势是能很快察觉到周围的变化,对父母的劝说接受得也比较快。不容易分心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同时因为过分专注而忽视周遭的其他事物。父母可以适当提醒他:“妈妈在叫你吃饭呢。”
坚持性好的孩子,锲而不舍,同时也可能会比较固执,父母要帮助他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适当打断:“你休息一会儿,出去玩玩吧。”坚持性差的孩子,即使没有受到外界刺激干扰,也无法在很长的时间里完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同时性格更加灵活。对于这种孩子,父母需要把一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来做。比如,语文作业是抄一篇400字的课文,那么可以分成4步,让孩子抄100字就休息一会儿。同时规定时间,比如要在10分钟之内抄完100字。
反应强度高的孩子,遇到一点儿小事就大喊大叫,容易受到父母的关注,也容易引起父母的担忧和生气。建议父母冷处理,忽视他的大喊大叫。反应强度低的孩子,情绪表达不明显,所以父母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很难给予及时满足。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要察觉他有一点儿不舒服的表现,比如哭、抱怨,就要认真对待。
心境积极的孩子,因为乐天爱笑、人缘好,同时也可能会盲目乐观,把人和事都想得太好,容易受挫折。父母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同时帮助他看到凡事有利有弊。心境消极的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父母会担忧、自责、内疚或者生气。孩子情绪不好不是父母的错,建议尽量忽视孩子的抑郁反应。心境消极的孩子比较慢热,但对感情很渴望和珍惜。
孩子的先天气质就是在这9个维度上的组合,可以有无数种组合,个体差异性很大,所以不用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眼红,因为孩子与孩子天生就不同。
丰富、和睦、有活力的环境,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除了了解孩子以外,父母还要给他提供一个丰富、和睦、充满活力的环境,这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孩子3岁以前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信息丰富的环境,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人以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环境,包括语言环境、行为环境、人文环境、空间环境、艺术环境等。父母和孩子说话聊天的语音、语气和语调,这是语言环境;父母做事的风格是比较粗暴,还是比较温柔,这是行为环境;父母是否爱读书爱学习,这是人文环境;家里的东西如何摆设,颜色是否鲜艳,这是空间环境;孩子接触的东西是否具有美感,这是艺术环境。
很多父母把“家庭和睦”理解为“不吵架”,我要强调的是,不吵架的家庭不一定和睦。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他小时候比较内向安静,但是要升小学时,突然表现得不听话、捣乱、不和同学玩儿。这说明他的先天气质并不是活动强度高的,出现行为问题可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孩子做的沙盘也表现出他的内心很混乱。
我在咨询中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无暇照顾他。孩子先在奶奶家住,一岁时由姑姑带,3岁时由姥姥带,经常变换抚养人,养育环境很不稳定。姥姥一天到晚嫌弃奶奶带孩子带得不好;爸爸对姥姥极度不满,但是没有表现出来。这个家庭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争吵,但彼此的关系并不和睦,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一直暗流涌动。通过多次沙盘治疗,我帮助孩子梳理了他的潜意识,同时还给孩子的爸爸、妈妈、姥姥分别做了咨询。在疏导他们的情绪、调整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之后,孩子的行为问题得到了改善。
活力,也是经常被父母忽视的问题。活力是一种正面内在的活跃思想,有活力的孩子,才会有一种蓬勃向上的心,才会拥有创造力。有活力的家庭,才能孕育出有活力的孩子,这要求父母自己的思维首先要活跃,要有文化和创造力,所以需要不断学习成长。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上天赋予孩子这样的气质特点,那么肯定有它的道理。只要父母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特点,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最恰当的陪伴,并且给孩子提供一个合适的养育环境,那么孩子的未来发展就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