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武术认知程度分析
2018-06-05刘丽君马童童
刘丽君 马童童
摘 要: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学生喜欢武术,但却不喜爱武术课。由于高校对武术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不足,对武术的内涵更是了解甚微,以至于大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不够,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改革高校武术教学,在大学生中普及和发展中国武术项目。
关键词:大学生 武术 认知程度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a)-0209-02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武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攻防技击动作为载体,进行套路、搏斗和功法练习,以达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提高攻防技能的目的。中国武术起源于以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当时人类为了生存和自保,利用各种工具与野兽搏斗,形成了武术的雏形。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武术也在不断演变并趋于完善,最终成为中国的国粹,甚至走出国门,成为我国文化体育领域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1 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现状
1.1 大学生认知武术的渠道
在步入高校之前,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武术教学。大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观看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这类作品对武术的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影视剧的很多情节都是用艺术手法表现,所呈现出来的武术动作比较夸张,搏击效果也有所夸大。所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的武术比较片面,影视剧的动作效果容易误导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去主动系统的认知武术。所以我们应该本着弘扬中国武术发展的精神,充分做好高校武术教育,帮助大学生认知武术传承下去。
1.2 大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
据调查,大学生喜欢武术的人数达到了76%,而喜欢上武术课的人数仅占36%。这样的尴尬局面,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存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场馆和器材设施的不齐全,很少有高校设有专门的武术场馆,教师上课打游击,随便找个操场的角落就是场地。其次,高校的武术课多是以选修课的身份出现,相对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武术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短时间内不会达到效果,反而会占用大量用于考证,过级的时间。最后武术教师的专业性不够强,教学方法不恰当等,也无法激起大学生选修武术的热情。这些影响因素,都需要高校的武术工作者研究并做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设法提升大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
1.3 大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知
武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令人眼花缭乱的招式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文化底蕴才是核心要义。古典哲学是武术发展的基点,如以阴阳八卦为基础的八卦掌,以五行学说为思想的形意拳,以太极为精髓的太极拳以及依靠孙子哲学设计的武术技击战术等,都有力的证明的中国武术的哲学渊源。武术在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吸收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和中医文化。如少林寺的“内家拳”,道教的“养生术”都与宗教思想有着密切关系。而太极拳、八卦掌等也是把拳术与道家的“引导”“吐纳”结合而产生的武术形式。武术的精、气、神与中医的经络体系更是相通的。甚至武术的很多招式的命名都包含中医的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等。往往大医学家也是大武术家。如汉代华佗,唐代孙思邈等都是医武兼修的先辈。武术与中医相互融入,使两种文化都更为博大精深。而目前大学生对武术文化认知还比较浅显,认为武术只是一种可以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可以修身养性,可以作为防身术学习,还有人认为真正的武术已经成为历史,现代武术只是一种表演形式,并无其他实际作用。大学生对武术文化这么浅显甚至有偏颇的认知,更说明在高校普及和开展武术教育的重要性。
2 对大学生习武必要性的探讨
大学生习武,首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武术,又叫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内修精神,外练筋骨,蕴含着先辈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传奇,是中国人的名片,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版的四大发明”,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了解它、认知它、并将其发扬光大。
除了可以提升身体素质以外,武术对大学生的教化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武术的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武德中。武德的核心来源于儒家仁学思想: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待人接物和处理人际关系。习武可以修养人生品德,要求习武者必须品德高尚、心胸宽广。因此习武者重德行,守信用,思进取,尚节义。武德内涵中,最深层次,最高境界,最为宝贵的是爱国之情。荆轲、关羽、岳飞等一位位尚武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的联系一起成就了武德。在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很容易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迷失方向。武术内涵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人格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为国家未来输送大批德才兼备有担当的人才。
3 发展高校武术的对策
3.1 建全基础设备设施,进行有效武术宣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善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硬件设施和环境,保证武术课程可以正常开设,为大学生习武和练武创造必须的空间环境。有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还需要进行大力的武术宣传。大学生对武术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影视剧作品。影视剧中的武术是武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响力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高校的体育课是学生学习武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课时的局限性,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我们需要多渠道加大武术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中国武术。可以组织武术社团,通过武术社团张贴宣传画、宣传标语,还可以开展“武术知识”讲座和竞赛、武术电影周以及武术表演等活动,向全校师生推广中华武术,弘扬尚武精神。此外,还可以建设武术网站,借助互联网传播武术文化,为武术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3.2 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革教学方法方式
提高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质量,是高校武术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大力引进体校武术专业的优秀教师,也可以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传统武术教学通常是教师讲解,师范,然后学生模仿、练习,学生一直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教学内容里被动学习,无法创新。而当代大学生思想独立,个性较强。传统的说教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教师可利用电化教学。通过看教学录像、武术比赛录像来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从而调动学生习武的积极性。
3.3 优化教学内容,强调武术应用
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武术教学的根本。大学武术教学应该在基本功扎实,基本套路熟练的基础上,创编短小、易学、实用的武术套路和动作组合,从而改變过去单一以竞技为目的的教学内容,还要在教学中穿插技击技术和健身内容,既可以避免出现花拳绣腿的局面又可以通过习武强身健体。武术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可以满足学生习武的需求,最终达成武术教学的目标。
3.4 创编特色教材,激发习武兴趣
编创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教材体系,是武术教师必备的技能,也是学生掌握武术动作要领和和文化知识的理论依据。学生对武术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和掌握程度。而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必然影响到武术课的教学效果。武术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增加武术的文化基础理论,使学生对武术的基本常识有所认知,纠正对武术的片面认知。教材的编改还要适应武术运动的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做到既涵盖武术文化内容,又能充分发扬武术的攻防技击性等实用特点。
4 结语
基于高校大学生对武术认知的不足和偏差,高校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应该完善武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武术教师自身武术素养,对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高校武术体系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还要完善武术教学内容,融入武术文化教学,使学生在模仿武术动作的基础上,能够深入掌握武术精髓,发扬武术精神,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陈静.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陈炎教授访谈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9-17.
[2]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