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言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8-06-05徐晓莹
徐晓莹
摘 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到中西语言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从中西语言的差异性入手,增加语言沟通、交流技巧、语言传播、文艺欣赏等内容的讲解,切實培养这些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关键词:语言差异 语言交流能力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b)-0193-02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大学英语的教学,教师不仅仅在于讲授一些基础知识如语法、句型、词汇等,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最终培养出能熟练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专业人才,满足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到中西语言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从中西语言的差异性入手,增加语言沟通、交流技巧、语言传播、文艺欣赏等内容的讲解,切实培养这些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1 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对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
1.1 英语教学中重在运用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应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一定的调整,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讲授语言知识、语法知识、讲解课文、短文欣赏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的完成,帮助学生培养应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中西语言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就应重视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语言应用能力、语言分析能力、语言支配能力等,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熟练使用中英文的能力、正确实现语言转换,表达出准确的语言释义,增加对英语听说读写的敏感度。
1.2 增加英语语言交流技能的培养力度
对授课教师而言,英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卷面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英语语言的交流技能,学生参加四六级等级考试、参加期末测试,仅仅是一个过程,成绩不能真实反映出对英语的应用能力,是否具备熟练的交流技能,才是真实的衡量标准。教师应重在培养学生对英语一些基本交流技能的培养,如听、说、读、写、译,培养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驾驭能力,达到熟练使用这门语言、进行正确恰当的语言交流的目的。
1.3 教学过程中重视西方文明因素的导入
语言是文明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就展示出不同的文明,语言的学习,首先就应学习相应的文明,故此,对教师而言,英语的教学,首先就应重视西方文明因素的导入,英语的使用、交流都受到西方文明因素的影响,语境的呈现、语义的出现、词组的搭配都需要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在校学生学习英语,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文明,拉近自己与西方文明氛围的距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这种文明,实现中西方文明的有效转换,最终提升自己对英语的语言交流能力,彻底摆脱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表达的思维范式、表达方式的制约。
2 中西语言差异与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影响
2.1 特定词语的不同语义会影响交流效果
在中西方语言环境中,不同的词语会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中西方进行语言交流时,必须考虑到这些词语语义的差异性,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与误会,这一点,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着重指出,从这些基础知识入手,慢慢培养这些学生语言交流的基本功。例如,在中文环境中,“狗”这个词语,绝大部分都是贬义词,甚至是骂人的话,比如“狗腿子”、“狗命”、“看门狗”等,因此,在东方语言环境中,在使用“狗”这个词时,一般都比较谨慎、小心,恐怕引起对方的反感;但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dog这个词,褒义的色彩则重一些,因此西方语言普遍对小狗这种可爱的动物有好感,故此,他们就会有dog这个词来指代的可爱的人,如重要的人,就可以表述为“a top dog”,幸运的人可以说成“a lucky dog”等,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这些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备语义差异就需要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多积累,在不同的环境中使用恰当的词语,达到正确的交流效果。
2.2 中西语言环境中不同的称呼也会影响交流效果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时,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最恰当的称呼,一来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还可以向对方表示礼貌与尊敬,为后续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开始,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双方交流时,就需要注意称呼问题,以免引起误会。在我国,除非是最为亲近的人,一般都不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姓名,最佳的方式是带上对方的职位或职务,如“李老师”、“王处长”、“张总”、“钱董”等等,以前我们在交流过程中,曾经经常使用“同志”、“小姐”等称呼,但是现在也很少使用。西方语言环境中,称呼问题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很少使用带职务的称呼,一般都是用Mr、Mrs、Comrade这类的称呼,对方是知识分子时,可以使用Dr、Professor之类的称呼,或者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样就可以拉近双方的距离,显得更加友好、亲切,得到良好的沟通开端。
2.3 中西方语言环境下一些颜色词汇也会影响交流效果
在中西方语言环境中,一些颜色词汇也会有一定的语义差异,在语言交流时也要引起注意。红色这个词,我们经常使用,一般都是象征吉祥、喜庆、热情、活泼,这也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最多的词语之一,但是,在西方语言环境中,尤其是同西方朋友进行交流中,就要慎重使用“red”这个词,因为在西方语言环境中,red这个词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有时会暗指对方“下流、庸俗”,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还带有一定的恐怖色彩,如流血、恐怖、死亡等等,这就需要引起注意。
3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言交流能力的具体途径
3.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引导
授课教师应把跨语言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框架中,既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传播语言背后语言规约、交际规范的隐性知识。教师要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水平,层级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深浅,界定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作出具体要求。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传统外语教学法中融入跨语言因素、语言表演、项目完成、文学作品分析、案例分析、影像音频等不一而足,归纳为“语言学习、语言对比、语言探索和跨语言中介者定位”语言课堂上的四大语言教学活动。在评估测试中要检验学生在跨语言教学方面学会了什么,完成了什么,达到了什么标准等。
3.2 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语言交流活动
课外主题活动是大学英语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织课外第二课堂语言交流活动,并结合国际合作培训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得到语言交流的实践机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跨语言交际自主学习网站,以中国地方语言英语导读校级精品课程资源库作为跨语言交际能力培训的资源后盾,组织开展各类英语竞赛赋予学生跨语言交际活动的体验,将外籍专家请进课堂,开设语言专题系列讲座,与学生进行跨语言交际互动等,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
3.3 引入合适的语言交流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国内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呈现多本化、“百花齐放”的样态,教材从一本书向系列化发展,形式从书本向多媒体课件延伸。跨语言交际教学方面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材,如《大学英语跨语言交际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跨语言交际视听说》(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语言交流教材。
总之,培养学生的跨语言交流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教学目的之一,英语的学习在于应用,英语教师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为社会培养出能熟练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2] 赵海燕.论我国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的双向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13(1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