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时光,见证这样一种可能

2018-06-05谢美玲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文艺术孩子

谢美玲

我轻轻踏过树影,把自己抛在草地上,残阳如血。

我抬起头,望见她的身影,奔过去,想抓住她,她的背影却碎在我手上……

我停止奔跑,缓缓拾起地上的一块石头,抛向河面。

河里的楼房碎了,霓虹灯碎了,泛起层层涟漪……

有一颗星星格外亮,就在我正上方,她在静静地看着我。

我起身,她追随;我驻足,她凝望。

那会是她吗?会的,一定是。她在笑,我也跟着笑,不禁,我笑出了泪。

初看,你或许会以为这是从哪里摘录的诗人诗作,但它的作者并不是诗人,而是一个有着诗人梦想的五年级孩子赖雨铃。这是她在课前预学《让心灵去倾听》这篇课文时完成的一项预学作业———自读印象。

一、什么是自读印象

孩子们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通过自读课文,形成个性化的自读感受,它可以是内容印象、情感印象、主题思想印象,也可以是生活联想、想象续创、心情随感,等等。

事实上,这一“特殊作业”在四年级时就开始了。最初,我只敢“偷偷地”在自己的试验田里进行。一种声音警告我,在未进行讲解前,让孩子们自主进行这样的尝试,无疑是“极不讲套路”的做法。另一种声音激励我,放手,绝不是一味的放纵。在知识圈里,如若紧牵孩子的手,或者让学生习惯老师的讲解,这样学出来的、教出来的孩子,在求学路上能自信、大胆地走多远、走多顺?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二、自读印象的历练过程

一开始,大部分孩子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多半倾向于内容的概括,有的借助《词句手册》,甚至买来《教材解析》进行摘抄、拼凑。没有批评他们,没有指责他们,我想到的是他们的难处。拔苗助长,一蹴而就,哪能成?但是,过多的指导,也不行,孩子们易受约束,而变得“一文一感”了。于是,我不放过任何一次奖励、鼓励的机会。只要发现哪个孩子在当天的自读印象中有灵动的个性化的表达,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我都视为珍宝,高高地捧起,放肆表扬。渐渐地,我发现,每个受表扬的孩子,听到读自己的自读印象时,腰杆挺得特别直,眼眸子里有藏不住的喜悦之光;渐渐地,我发现,“抄来的公式化的”理论套话少了,没了,值得我圈画的词语、画波浪线的句子多起来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自读印象的选择角度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个性了,他们或联想生活,或想象情节,或直抒胸臆,或抒情感慨,或议论生发……于是,相应的评价手段也在发生阶梯性变化,由常态的佳作范读,到一星、二星甚至钻石星级评价,最后到全期的累积收藏、兑换赠书。飞鸟划过天空,总会留下可供触摸的痕迹。三年下来,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兴趣与自信心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写自读印象成了孩子们最喜欢、最自豪的预习作业。

1.解读创设意图。

◎怎么看“孩子们根本做不到”这一怀疑论?

一开始听说这样一项作业,备课组的一些老师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一般学完了课文,让孩子写读后感都很困难,还没学,能写出什么东西来?

如果不相信孩子从小就会走路,永远抱着,他就永远不会自己走。试问,孩子上网是哪个老师教会的?事实上,你说他行,他就能行。相信孩子,相信岁月。奇迹之所以为奇,也许是因为愿意走这条路的人太少了。

◎怎么看待“孩子本来就会了,还用老师教吗”这一批判论?

事实上,当孩子们捧着用心完成的自读印象聚焦到课堂里,课堂就真正成为他们的了。他们有了自由言论的空间,他们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他们从聆听中学会了认同,学会了思辨,学会了借鉴,学会了吸收,学会了超越。每个孩子的思维被激活了,话语被点燃了,再回文品读,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水到渠成了。老师只需稍加引导和帮助,精彩便一浪接一浪,阅读思维的梯度空间便悄然搭建,“说教式”的师控课堂被打破了,课堂就是那一汪活的池水。学生们即使会了,也需要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提升的空间。

◎怎么看“十指難齐”这一现实论?

不是每个孩子的自读印象都优秀,再坚持再指导再鼓励,依然有少数孩子只能停留在内容的概括或浅显的理解表达上,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全局。以中指的高度去舒展孩子们学习的空间,才能实现每一个手指的拔节。一个班的孩子,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上的一朵朵花,有的会早早在枝头绽放,有的羞答答藏在绿意间,还有的含苞待放,我们需要做的唯有静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一个班就是一片星空,有的明星般闪亮耀眼,有的稍稍黯淡,也在极力地展现光芒。即便极少数个别的,他还成不了一颗星,那也给了他一次仰望星空的机会不是?

2.呈现创作样式。

◎想象创写类。

《松鼠》自读印象

张蕊

一只松鼠来到了我们家做客。

它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屁股一扭一扭的,降落伞一样的大尾巴随节奏摇摆。

它的眼睛左望望,右瞟瞟。它用贼一样的眼睛四处打量着,之后以飞一般的速度顺着椅子爬上来,就像爬树干一样。它围绕着一颗松果转了起来,用尖爪子迅速碰一下那颗松果,又迅速收回来。绕了几圈后,它义无反顾抱起松果一跳,像蜘蛛侠似的“飞”了下来。

它抚摸着那颗松果,就像抚摸自己的孩子一样,用脸蹭蹭,欢天喜地又转了几圈,像在举行一个仪式一样。

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东西,它心满意足,也算没白来。于是,它顺着我的裤子、衣服,爬到我脖子旁,用脸蹭蹭我,表达感谢。

它刷一下,又滑了下,又像来一样大摇大摆离开了。

张蕊想象着文中那只可爱的小松鼠也来到自己的家,那“一扭一扭”的小屁股,那“降落伞”般的大尾巴,着实可爱吧?这样精彩细腻的描写,一只鬼精灵般的小松鼠已跃然纸上了!可见,自主阅读时,可爱的松鼠已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间,小作者细腻的笔触也已悄然影响了她。

◎主题自悟类。

《我的舞台》自读印象

李雯倩

小霜霜的话像涓涓细流,注入我的心田。那思潮起伏的感觉,使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第七段那時的我是很艰辛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作者的成功除了家庭的熏陶之外,更多的是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的。这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的吴霜。

在我们生活中,一些人的不成功往往因为缺少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一个公式———成功=勇气+毅力。

其实成功是没有捷径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换来成功。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勤奋弥补笨拙,用汗水浇开那绚丽的花朵!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无论音乐、美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

小霜霜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李雯倩是一个斯文懂事的女孩,在自读《我的舞台》后,不仅读懂了“我”的经历,更读懂了经历背后的人生哲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她完全能自悟“成功是没有捷径的”。事实证明,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课堂讲透后,孩子才能读懂。她甚至能受到艺术、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只要我们不给予太多的约束,这道自由的思维之光就能闪现。

◎纵情感慨类。

《草虫的村落》自读印象

陈文之屹

郭先生在宁静的自然天地一角里,风吹草动木不摇,却看着热闹无比的一片小天地,是说这世界静谧,那世界繁华?

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的他在我眼中,已经成了一只昆虫,是天空的蜻蜓,目光温柔地追随着那只迷失在树林里的甲虫游侠———他融入了这宁静又热闹的天地,聆听着奏鸣的沙沙声,打量着村庄的每一条小巷。

两丛野灌的果实都被阳光烤得熟透了,作者为什么还痴望着小小的村庄?因为他沉醉了吗?因为他沉醉了吧!

直到这一笔落下,心却依然在书上,在文中,在小小的村庄中,无法自拔。

陈文之屹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孩子,总会不走寻常路,总有与众不同的词蹦出来,总有不同寻常的感慨冒出来。也许初读起来会有一种“无厘头”之感,但这又何妨呢?我们需要呵护这种“特别”。极其宝贵的“特别”,兴许就能捧出一个文思特别的“作家”了!

◎内容提炼类。

《老人与海鸥》自读印象

周镇元

十几年了,眼前的风景依然如旧。那位老人仍然在喂食,仍然在撮着嘴向天空呼唤……

那抑扬顿挫的呼唤声,在海鸥耳中就像音乐一样,是那么的动听。它们紧紧地绕着老人,像众星拱月一般。没错,在海鸥心中,老人如同它们的月亮,它们与老人的关系亲密无间,如同至交。

好景不长,老人去世了。但是,海鸥们依然守护着老人,这人与鸥之间的界限被抹去了,才能创造出高境界啊!

这样的“内容提炼”,不拘泥于传统的时间、地点、人物,不拘泥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读来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有情境,有内容,有感慨,血肉丰满,才思涌动,颇是喜欢啦!

三、孩子们怎么看待自己的自读印象

孩子的心声是最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

自读印象,就是自觉预习课文后,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谈的不是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宁可不写!自读印象是真真切切的,不能有半点儿虚假。自读印象带来的快乐是无限的,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把它视为珍宝的人,会看得更远,飞得更高。———文雅萱

创新,造就了无数的成功,而写自读印象,无疑是一个创新之举。在思索中摸索出决窍,在印象中写出感悟,我的语文学习效率自然提高了不少。我是非常喜欢写自读印象的,妈妈也说,写自读印象让我的作文写得愈发细腻。———何妍

自读印象,玩的可不是“嘴”上功夫,凭的是真正的“实力”哦!只要我们喜欢,这特别的作业或许就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了吧?———徐诗扬

从创设的撰写自读印象这一高学段自主学习形式来看,对自主学习的要求定向也好,对自主学习的形式设计也罢,给了我一些真实可感的收获,那就是教师在观念上若敢于放手、巧于放手的尺度大一点,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就会宽一些。我曾在一本杂志上摘录了这一段话,深受启迪:学生自己学会的“会”,与教师教会的“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会”,也是两种不同水平的“会”。让时光,见证这样一种可能:孩子的“会”,是握“渔”而非“鱼”的“会”,那样的“会”,才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会”!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青园小学)

猜你喜欢

课文艺术孩子
纸的艺术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因艺术而生
孩子的画
艺术之手
孩子的画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