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 嵣《国语钞》初探

2018-06-05郭万青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郭万青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 063000)

一、高嵣生平简况

光绪《南和县志》卷七载:“高塘,乾隆庚辰科,官酉阳州知州,著省嘉懿,某《国语钞》、《左传钞》、 《明文钞》、 《国朝名文钞》 行世,采访册。”[1]p412《沁源县志》卷三《名宦传》有高嵣传,载其事迹:“高塘,字梅亭,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人,乾隆庚辰科举人,三十二年委署沁邑,三十七年题署沁邑。公两次莅沁,内宽外和,肇兴学校,风俗为之稍变。有罗家庄王某者,以怍逆送其子,公召对,以德感其父子,不刑而化,如仇览之遇陈元,此其较著者也。公为人精明强干,不煅炼周内,其政治殆加人一等,去沁之后,沁民思之,祀于靳公祠。”[2]p261二书所载高氏事迹皆较简略。今检任书香、王德文《高塘》叙述其事较详,其文云:

高塘(1793-1850),字镇澧,号梅亭,本山西洪洞人,始祖高仲芳徙南和县孔村。

高家世传儒门,多有封赠。高塘无兄弟,12岁父亲博士弃世,祖母、母亲两世孀居,家无担粮。母亲对塘慈严并济,嘱以“非读书无以继先志”。塘聪悟超群,过目成诵,凡事又务求根底,鄙薄肤浅之见,是以下笔千言立就。他体貌魁梧,器宇不凡,16岁补县学生员。17岁名蜚乡里,四方问字者日见不绝。

乾隆庚辰(1819) 会试中举,奉旨授命四川某地知县,因祖母程太宜人、母亲李太宜人在堂,呈请改任山西,先委署沁源屯留寺县。塘素有才识,初登仕途,即断案老练。后委护首都郡司马,督理矿局兼管磺厂,凡有弊端,廓然清理。遂调任猗氏县,此县位居川甘孔道,差务繁剧,其应付自如。至于听讼,邑中有“神君”之称。遂由猗氏县补沁源县,建谷远书院以教士子;修桥梁以济行旅。凡有便于民者,靡不整顿。遇有大案,破断尤为英明。嗣调祁县,办理凯旋大差,授军功一级,甄别一等。旋调临汾,临汾乃平阳附郭首邑,素称“难治”,塘则游刃有余。还捐设平水书院,延师课士,教化士民。

道光丙申(1836),母亲李太宜人殁于官署,塘扶柩归葬居家,二年服阕,照例赴四川省候补,奉命审理一件要案,案犯供词闪烁,塘悉心调查,终得实情。又委派到崇庆州(今崇庆县),当地人平素好讼,积案颇多。他抵任后,逐件清理,重治首犯,释其株连,刁顽畏势自敬,百姓无不称道。又因州境同灌县接壤,倡修水利,民田受灌之利无算。道光庚寅(1830),题补江津令,沿江一带匪盗出入,往来商贾畏视如虎,塘则选役搜捕,悬赏缉拿,拦路抢劫之风自此销迹。自升酉阳州知州,州内秀山、黔江、彭水,地方辽阔,少数民族杂居,旧产黑白两铝,每年开采费金繁重,民衆负担过重,塘竭力为民请命蠲免。

高塘任职外籍,常以书籍相随,政治之暇,则批注释文,未尝稍懈。于道光丁未(1847) 忽患大血症,于是刊刻整理所撰古文十种,如《明文钞》 六编、 《国朝文钞》 五编和《嘉懿集》 等书,藏于家塾。并寄信嘱托家人,筑书舍于梅亭别墅,拟归田后率族党子弟诵读其中,以偿夙愿。不久,病势增重,乃奏请离职,就医于秀山。调治少痊,即促装归乡,至龙潭镇(江苏南京市东部) 病复作,谢世。①[3]p164-165

孔村,即今南和县城郭乡孔村。高嵣除了《梅亭读书丛钞》之外,还在临汾知县任内,与吴士淳修《临汾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高梅亭读书丛钞》,包括《左传钞》 四卷, 《公羊传钞》 一卷, 《谷梁传钞》一卷,《国语钞》 二卷, 《国策钞》 二卷,《史记钞》四卷, 《前汉书钞》四卷, 《后汉书钞(附蜀汉文钞)》 二卷, 《唐宋八家钞》 八卷,《归余钞》 二卷, 《论文集钞》 二卷,《嘉懿集初钞》 四卷, 《嘉懿集续钞》 卷四, 《明文钞初编》, 《明文钞二编》, 《明文钞三编》, 《明文钞四编》, 《明文钞五编》, 《明文钞六编》,《国朝文钞初编》, 《国朝文钞二编》,《国朝文钞三编》, 《国朝文钞四编》, 《国朝文钞五编》等,每部独立成书。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广郡永邑杨氏培元堂刊本,共四十八册,正文九行二十五字,小字双行,白口,四周双边。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曾将馆藏《高梅亭读书丛钞》影印出版,收在黄香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书汇刊》第15-39册。孙霞、杨挺认为《高梅亭读书丛钞》具有校勘、补遗、辑佚功能,同时也具有传统文章学价值[4]p110-112,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二、 《国语钞》 内容及其特点

今检《读书丛钞》每一部都题署为乾隆五十三年订,和阳高梅亭集评,左下钤朱文双行牌记“广郡永邑培元堂杨藏板”,正中为书名。《国语钞》 二卷依次为高嵣序、 《国语钞》 总目、 《国语钞》卷上目录、 《国语钞》 卷上内容、 《国语钞》 卷下目录、 《国语钞》 卷下内容。

(一) 序文

高序半页八行,行十六字。其序云:

《国语》一书,乃春秋以前迄战国之初、列国数百年之史也。司马迁曰:“左邱失明,厥有《国语》。”班孟坚《艺文志》 载左邱明著《国语》二十一篇,故前人以左氏《春秋》为内传、《国语》为外传。然时代先后不同,而篇章长短各异,似非出一人之手。且传吴、越事特详备,而宋、卫、秦之记阙如,是以后人疑之。盖当时列国固多良史,如史嚚、史过、董狐、猗相、南史辈,类皆能备掌故、作训辞,以为一国之实录,犹晋之乘、楚之檮杌,固不独左氏之传《春秋》也。故曰此列国之史也。 《周》、 《鲁》 典瞻肃穆,其先王之遗泽乎! 《晋》、 《楚》 宽博雄迈,其霸国之余风乎!夫差以侈心致败,故《吴语》多悲壮;句践以阴谋取胜,故《越语》多沉騺;齐霸诸侯,备载《管子》;政令规模,郑谋迁国。该括列姓,兴废源流。其闳深详核, 《左氏》所有者可互相发明,无者可补所未备,实足以翼传而行。而数百年观法之原、得失之林,亦于是在矣。嗣是一变,而为战国纵横诡谲,而浑厚谨严之风遂不可复见。噫!此世道升降之会,亦文章正变之分也夫?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上浣和陽高嵣[5]p293-295

序文尾空白处钤有阴文篆文“高嵣之印”和阳文篆文“梅亭”印。高嵣对《国语》的性质、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语》是一部史录汇编,认为《左传》和《国语》 “非出一人之手”,同时指出《国语》 各语的主体特征以及《国语》 的学术价值。

(二) 篇目以及篇题

《国语钞总目》分列卷上、卷下,标举各语采择的篇数,计《周语》 十六篇、 《鲁语》 十四篇、《齐语》 一篇为上卷, 《晋语》 二十篇、 《郑语》一篇、 《楚语》 六篇、 《吴语》 七篇、 《越语》二篇为下卷,总计六十七篇。

卷上、卷下细目,先列各语,于各国语下列举各篇篇名,每行两篇。胪列其各篇篇名,并附录穆文熙《国语钞评》、刘怀恕刻《国语》 篇名如表1。

表1

太子晋论川壅 穆文熙、刘怀恕作“太子晋谏壅川” “谏”优于“论”周语 单穆公谏铸大钱 穆文熙、刘怀恕作“单穆公论铸大钱” “谏”优于“论”鲁语臧文仲如齐告籴 穆文熙、刘怀恕作“臧文仲请籴于齐” 基本相同臧文仲论请免卫侯 穆文熙、刘怀恕作“僖公请复卫君” 基本相同展禽论祀爰居 穆文熙、刘怀恕作“展禽论祭爰居” 相同里革断罟 穆文熙、刘怀恕作“里革断罟匡君” 后者更全面季文子论妾马 穆文熙、刘怀恕作“季文子俭德” 前者表面化,后者更贴近本旨仲尼论坟羊 穆文熙无此篇,刘怀恕无篇名。敬姜告季康子 穆文熙、刘怀恕作“敬姜语季孙肥” 基本相同敬姜弗应季康子 穆文熙、刘怀恕作“敬姜不应康子” 基本相同敬姜戒妾 穆文熙、刘怀恕作“敬姜明其子之令德” 后者概括全面敬姜论劳逸 穆文熙、刘怀恕同。仲尼论骨节专车 穆文熙、刘怀恕作“仲尼辨防风氏之骨” 后者概括全面仲尼论楛矢 穆文熙、刘怀恕作“仲尼辨肃慎氏之矢” 后者概括全面齐闾邱来盟 穆文熙、刘怀恕作“闵马父论恭” 前者表面化,后者更贴近主旨仲尼论田赋 穆文熙、刘怀恕作“仲尼不对田赋” 基本相同齐语 齐桓公霸诸侯穆文熙、刘怀恕分《齐语》为四篇,分别题为“桓公用管仲”、“管仲治齐”、“内政寄军令”、“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晋语栾共子对晋武公 穆文熙、刘怀恕作“栾共子死哀侯” 前者重言,后者重事郤叔虎论伐翟柤 穆文熙、刘怀恕作“晋伐翟柤” 前者重言,后者重事骊姬夜半谗申生 穆文熙、刘怀恕作“骊姬以危言劫献公” 前者优于后者优施计动里克 穆文熙、刘怀恕此处不单独分篇,总名为“太子败翟于稷桑”秦立惠公 穆文熙、刘怀恕作“秦人立惠公” 基本相同胥臣论教因材质 穆文熙、刘怀恕同。郭偃论难易 穆文熙无此篇,刘怀恕无篇名。范武子杖击文子 穆文熙、刘怀恕作“武子杖击文子” 相同赵文子冠 穆文熙、刘怀恕作“赵文子见诸大夫” 前者截首句为题,后者言事范文子论战 穆文熙、刘怀恕作“文子与郤至论伐郑” 前者突出主体,后者更为全面赵文子为室 穆文熙、刘怀恕作“张老止文子作室之僭” 后者优于前者叔向贺韩宣子贫 穆文熙、刘怀恕作“叔向贺韩献子之贫” 基本相同夙沙釐对中行伯 穆文熙、刘怀恕作“穆子使夙沙釐相翟” 前者重言,后者重事董叔取于范氏 穆文熙、刘怀恕作“董叔乞请于叔向” 后者优于前者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穆文熙、刘怀恕两篇作一篇,篇名作“简子赏尹铎”尹铎增培垒壮驰兹论兴亡 穆文熙、刘怀恕作“壮驰兹贺简子求贤” 角度不同窦犨对赵简子 穆文熙、刘怀恕作“窦犨论人化” 后者优于前者知果谏立瑶 穆文熙、刘怀恕作“知果论瑶不可立” 后者优于前者士茁论室美 穆文熙、刘怀恕作“士茁论室不宜美” 基本相同郑语 郑桓公谋迁国 穆文熙、刘怀恕作“郑谋迁国于虢、郐之间” 后者更全面左史倚相戒申公 穆文熙、刘怀恕作“左史倚相谤子亹” 前者优于后者伍举论章华之台 穆文熙、刘怀恕作“与伍举论章华台” 相同白公子张谏灵王 穆文熙、刘怀恕作“灵王不纳子张之谏” 前者重言,后者重结果斗且廷论子常必亡 穆文熙、刘怀恕作“斗且论子常之败” 基本相同楚语昭王赏郧公兄弟 穆文熙、刘怀恕作“昭王赏及郧怀” 基本相同王孙圉对简子 穆文熙、刘怀恕作“王孙圉对简子之问” 基本相同

吴语(本一篇,照俞本分为七)越行成于吴 穆文熙、刘怀恕作“诸稽郢行成于吴” 后者如突出人物吴许越成 穆文熙、刘怀恕作“申胥谏吴王勿许越成” 后者更全面申胥谏伐齐 穆文熙、刘怀恕作“申胥谏吴王勿伐齐” 基本相同吴王杀申胥 穆文熙、刘怀恕同。王孙雄决策 穆文熙、刘怀恕作“越王命范蠡袭吴” 前者重言,后者重事吴长晋盟 穆文熙、刘怀恕作“吴人劫盟先歃” 后者更全面越王句践灭吴 穆文熙、刘怀恕作“越师入吴夫差自杀” 前简约,后周详越语句践复仇始末(上篇) 穆文熙、刘怀恕作“吴许越成,越竟灭吴” 前者主题突出句践阴谋(下篇) 穆文熙、刘怀恕《越语下》分二篇,分别为“范蠡三策”、“范蠡始终伐吴之策”

审《国语钞》各篇名,皆撮举该篇内容大要而成,凡有谏、论之事者,率皆以“xx论(谏)……”命名,确实比较能够反应篇章主旨。当然,关于文本要旨概括之全面与否,和前后《国语》各篇篇名的确立都有一定的关系。从和穆文熙《国语钞评》、刘怀恕本《国语》 的篇名比较来看,发现多数篇名是不同的。虽然高嵣之书后出,其篇名整体立意高于穆、刘,特别能够突出《国语》“语”的特征。但从完整反映篇章内容主旨方面来看,高嵣的有些篇名尚未如穆文熙、刘怀恕的高明。

(三) 内容

其正文中缝上标“国语钞”三字,鱼尾下标卷次、篇名、页码。正文随文施注,注用韦昭注,但是施注位置有所变动,一般具体到具体名物之下,常用词不再解释。如《周语上》首章首句“穆王将征犬戎”,前此之本往往在“犬戎”下施注云:“穆王,周康王之孙昭王之子穆王满也。征,正也,上讨下之称。犬戎,西戎之别名,在荒服。”《国语钞》则分别在“穆王”下和“犬戎”下施注,“征”字注则略去。栏内多施圈点,行间又有夹批,揭明具体文字、语句的表达功能,如“穆王将征犬戎”之“征”字旁即有“征字书法”四字揭明“征”字章法,又“先王耀德不观兵”旁有“主句”两字揭明本句功能。每篇之末又或引述他人总评,或自为评述。凡引他人之说,以“xx曰”出之,高氏个人评点中出现引述,则以“xx云”出之。

1.分段评点

凡篇章内容较繁者,率皆在栏外进行逐段分析,每段起讫,都会在末字之下标识。如首篇《祭公谏征犬戎》,高嵣分四段进行评述,云:

(1) 首段总冒。“耀德不观兵”五字是通篇纲领。[5]p303

按:这是对《祭公谏征犬戎》开篇至“故能保世以滋大”一段文字的评述。刻本在“大”字下用横线进行了段落标识,于“将征犬戎”旁谓:“征字, 《书》 法。”[5]p303谓“先王耀德不观兵”云:“主句。”[5]p303谓“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云:“征戎也。”谓“我求懿德”云:“逆入耀德意。”[5]p303谓“先王之于民也”云:“提先王,先用虚领。”[5]p303谓“保世以滋大”云:“勒笔劲。”[5]p303“主句”、“逆入耀德意”正和其本段评述相呼应。

高嵣对本段的总体认识和明人的认识也基本一致。如孙应鳌即谓:“‘耀德不观兵’为主脑,终篇反覆,不过此意。”[6]p1

(2)二段泛引历述先烈,详言德而略言兵,至武王束住,就用武兠勒“务德”意,尚未贴著犬戎。[5]p303-304

按:“除其害也”之“也”下有横线标识。又高氏谓“昔我先世后稷”云:“一证先王,总是耀德之事。”[5]p303谓“我先王不窋”云:“再证先王。”[5]p303谓“时序其德”云:“点‘德’字。”[5]p303-304谓“奕世载德,不忝前人”云:“八字该十数公。”[5]p304谓“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云:“再证先王。以武王为观兵之法。”[5]p304谓“是先王非务武也”云:“从务武作一跌。”[5]p304谓“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云:“仍缩入务德意。”[5]p304与其总评相呼应。

(3) 三段切引,历举先王中外之制,逐层递入“荒服”、“终王”等字,紧贴犬戎本职,从“修德”递到“修刑”,又从“令辞”归入“修德”,前后一线。[5]p304

按:此段切在“远无不服”之“服”字下。高氏谓“夫先王之制”云:“此句领起。”[5]p304谓“戎翟荒服”云:“对犬戎。”[5]p304谓“先王之训也”云:“又领起。上言制,下言训。”[5]p304谓“有不祀则修言”云:“此是耀德之事。”[5]p305谓“序成而又不至则修刑”云:“转入观兵。”[5]p305谓“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云:“此皆观兵之事。仍及近不及远,针锋紧对。”[5]p305谓“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云:“针对远人,仍归‘耀德’意。”[5]p305谓“是以近无不听而远无不服”云:“勒笔劲。”[5]p305

(4) 四段入事。缴应“观兵”,曰“终也”、曰“来王”、曰“不享”、曰“守终”,正照应“终王”本职,文法细密。[5]p305-306

按:高氏谓“夫犬戎以其职来王”云:“全局一一说明。”[5]p305谓“自是荒服者不至”云:“缴明荒服。”[5]p306

这四段总评是对全篇分层分段的评点,在栏外。又于全篇之末引俞桐川曰:“犬戎,荒服也。以不享征之,失其制矣。先王于当征者,犹务德不务兵,况不当征者乎?篇首书‘征’,结书‘荒服’,大义了然。‘先王耀德不观兵’是统论,‘先王之制’是切论。‘耀德’轻带‘观兵’,论观兵,重耀德。变《尚书》朴质浑穆之风。节奏舒徐,波纹荡漾,神气又极深厚。允为古文之冠!”[5]p306又引孙月峰曰:“初变《尚书》 调,是今文祖。”[5]p306又引储同人曰:“《周书》 以穆王终, 《周语》 托始穆王,以其继书而作也。”[5]p306

2.分支评点

篇幅尤其繁复者,则将该篇分节,于每节之末进行分节评述,如《齐语》“齐桓公霸诸侯”一篇和《越语》“句践阴谋”一篇,除了栏外有分段评述之外,还在每节之末进行本节评述。高嵣称篇中所分为“支”,如《齐桓公霸诸侯》 一篇,实即《齐语》全文,高氏将篇首至“而慎用其六柄”划作第一支,高氏于该支末谓:“此为第一支,乃成霸缘起、通局总冒也。前半叙两国君臣语,虚摄全局;后半叙管子之对,实括下文。挈裘振领,此作第一头。‘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二句,一篇之纲。‘参其国’、‘伍其鄙’二条,乃定民居内事也;‘慎用六柄’句,提后乡长五属事。”[5]p390

将“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至“有司已于事而竣”划作第二支,高氏于该支末谓:“此为第二支,乃成民之事,霸业实际也。前用总提,后用总束,中间士农工商,板分四段。羣萃而州处,是其制;相与而习,是其功;心安不迁,是其效。民自为俗,教不待官,可谓民事成矣。此作中腹。”[5]p393

将“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至“以征则彊”划作第三支,高氏于该支末谓:“此为第三支,乃定民之居,亦霸业实际也。前言制国三军之法,即所谓‘参其国’也;后言制鄙五属之法,即所谓‘伍其鄙’也。皆从定民居内抽出条贯之,大抵在国是强兵之术,在鄙是富国之术。裁对分两大段,乡长复事是‘参国’后事,五属复事是‘伍鄙’后事,皆两两分配,此亦中腹。”复谓:“此就本支看,参国、伍鄙分对两大段;合上一支看,此是定民之居,上是成民之事,两支又作分对。虽详略不同,而参错中恰自然整齐。‘以守则固’二句将参国、伍鄙通结在内,章法完整。”[5]p401

剩余部分划作第四支,高氏于该支末谓:“此为第四支,乃霸功成立,通局归宿也。亲邻国是先著,足兵甲是备著,择淫乱而先征之、帅诸侯而朝天子是要著。迨至诸侯莫不来服,天王使宰致胙,称顺、称仁、称宽、称广、归己、与己、信仁、畏武,而霸功可谓赫矣。推原于教大成、文事胜,暗结中二支‘成民之事’、‘定民之居’二条,归本于管夷吾、鲍叔牙,明结首一支‘则管夷吾乎’、‘天下之才也’等句。铺张尽致,正复收束谨严。此作一尾。”[5]p408-409

各支之中栏外分段评点,文中则揭明关键词,揭明句法、章旨以及起承转合、上下相应之例。

3.随文评点

高嵣评点,尤其注重具体文字语词的运用和文句的前后照应。例如他对《密母戒子》的评点,如下:

高氏谓“夫兽三为群”云:“比兴新峭。”[5]p307谓“女三为衆”云:“此句主。”[5]p307谓“王田不取群”云:“承得明。”[5]p307谓“夫粲,美之物也”云:“提笔。”[5]p307谓“而何德以堪之”云:“归到德,见得高。”[5]p307谓“王犹不堪”云:“转折圆。”[5]p307谓“小丑备物终必亡”云:“结到辣。”[5]p307

篇末引俞桐川曰:“于耽情溺志中,说得惊魂荡魄,与《内传》 叔向母议论相敌。”[5]p307高氏自云:“读犬戎篇,可以惩忿;读此篇,可以窒欲。故并录以为篇首。”[5]p307

随文评点,涉及到具体语词的功能、意义,对语境的补充,对句义的串讲,揭明关系,阐明前后上下的呼应与对应,探讨叙事或议论技法,对例证引文进行归类或定性,总之,涉及方面很多。其文中多用“提”、“束”、“收”、“顿”、“对”、“转入”等字眼。

4.篇末总评

篇末总评以引述他人之说为主,被高氏引述者有俞桐川、孙月峰、储同人、徐建菴、眉诠、谢立夫、穆少春。其中引述俞桐川最多,共54条。引述眉诠、储同人各6条,穆少春2条,谢立夫、徐建菴、孙月峰各1条。如《祭公谏征犬戎》 篇末总评云:

俞桐川曰:犬戎荒服也,以不享征之,失其制矣。先王于当征者,犹务德不务兵,是统论;先王之制是切论。论“耀德”轻带“观兵”,论“观兵”重缴“耀德”,变《尚书》 朴质浑穆之风,节奏舒徐,波纹荡漾,神气又极深厚,允为古文之冠。

孙月峰曰:初变《尚书》调,是今文祖。储同人曰: 《周书》 以穆王终, 《周语》 托始穆王,以其继《书》 而作也。[5]p306

《密母戒子》篇末总评云:

俞桐川曰:于耽情溺志中,说得惊魂荡魄,与《内传》 叔向母议论相敌。〇读《犬戎篇》 可以惩忿,读此篇可以窒欲,故并录以为篇首。[5]p307

《祭公谏征犬戎》篇末总评用了俞长城、孙鑛、储欣三个人的评点, 《密母戒子》篇颇引述了俞长城的评点,高氏在最后还说明把《祭公谏征犬戎》篇和《密母戒子》 篇放置在全书最前的原因所在。

其所引诸家生平简略如下。

俞桐川即俞长城,生卒年不详,字宁世,号桐川,又号硕园,浙江桐乡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 进士,曾官编修。雍正时曾任河南学政。著有《可仪堂文集》、《可仪堂时文稿》、 《花甲数谱》等,编有《可仪堂一百二十名家制义》 四十八卷(康熙三十八年可仪堂刻本)、 《先正程墨四集》、 《国朝程墨两集》,[7]p548-549、p701-704选注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国语》、 《战国策》、 《吴越春秋》、 《越绝书》 等书。②

孙月峰,即孙鑛(1543-1613),字文融,号月峰,余姚人。吕胤昌《大司马月峰孙公行状》载孙鑛著有《名世述》 三卷、 《人杰编》 三卷、《后越绝》 十卷、 《书画跋跋》 四卷、《居业初编》 《次编》 《余编》 十二卷、 《会心案》 《晶盘雪》 《里居乐事》三卷、奏议二十卷,编纂有《马班同异》、 《太公直笔》、 《周人舆》、 《古文四体》、 《广古文短篇》、 《今文选》、 《唐诗品》、《排律辩体》、 《坡翁食饮录》 等书。今常见者有《余姚孙月峰先生全集》十二卷。孙鑛所评点过的书遍及四部,《孙月峰先生批评礼记》卷首所载《孙月峰先生评书》有四十三种,其中即包括《书经》、 《诗经》、 《礼记》、 《周礼》、 《左传》、《国语》 等经部著作。侯美珍《晚明〈诗经〉 评点之学研究》对孙鑛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成就有较详尽评述,[8]p55-71可参。今检明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 收录有《孙文融批评国语》 四卷,又《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目录》中有孙鑛评点《国语国策全集》,清万经校辑,康熙二十四年刊本十五册。卢之颐订正本《国语》录有孙鑛评点条目有226条之多,但大都寥寥数字。

储同人,即储欣(1631-1706),字同人,宜兴人。室名在陆草堂。康熙二十九年中举,应试礼部不第,遂以著述教授终老。著有《在陆草堂集》、《春秋指掌》,选录《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国语选》、 《左传选》、 《公谷选》、 《史记选》 等。

徐建菴,即徐乾学(1631-1694),崑山人。康熙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有《传是楼书目》、《憺园文集》 行世,又主持编纂有《古文渊鉴》。

眉诠者,浦起龙(1679-1762) 所编《古文眉诠》,书前有浦起龙乾隆九年甲子余月撰序,静寄东轩藏版,三吴书院刊行。《国语》 在《古文眉诠》第四钞,居卷十、卷十一两卷。

谢立夫未识何人,或即指谢有煇,清长洲人。谢氏辑有《古文赏音》十二卷,有康熙间红杏斋藏版本、康熙四十六年师俭阁刊本。 《国语》在《古文赏音》 第三卷,共选《国语》 25篇。

穆少春,即穆文熙,明东明人。有《国语钞评》八卷。关于穆氏生平及其著述,拙撰《张一琨刻〈国语〉 及其系统考述》 有较详明论述[9],此处不详赘。

三、 《国语钞》 的学术价值

(一) 保存《国语》 评点资料

高嵣《国语钞》篇末总评所引述诸家评点中,以引述俞长城最多,一共54条,占到《国语钞》67篇中的81%。引述其他诸家皆有专书传世,但是俞长城的评点今天确乎难以见到。高嵣引述的54条俞长城《国语》评点为研究俞氏评点学以及俞氏《国语》 评点具有保存文献的价值。

(二) 发展了《国语》 评点体例

明代《国语》评点主要是随机点评和篇末点评。如公鼐、吕邦燿所撰《国语髓析》、陈仁锡《奇赏斋古文汇编》,凡是著者个人点评,全部刊于栏外。穆文熙《国语钞评》、汤尹宾《国语秇型》、卢之颐订正《国语》、署名梅之焕编次《国语神驹》则是在继承前人评点基础上,刊于全书上栏的随文点评。郑维岳《国语旁训便读》是在简略韦注基础上的随文评点。孙琮《山晓阁古文选》 之《国语选》、储欣《国语选》,也都是在篇末进行总评。只有高嵣在专书点评中构建了随文评点、分段以及分支评点、篇末评点的体例。这种评点体例照顾到了具体语词的评点、段落评点、独立篇章评点和全篇评点几个方面,更加综合有效,全面展示评点者对文本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 对后世《国语》 评点影响深远

今检民国时期所出《国语》诸书中,秦同培《言文对照国语评注读本》和中华书局版《国语精华》是带有评点的本子。

其中《国语精华》由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发行,是该社出版的《中国文学精华》丛书之一种。虽然序称民国四年(1915) 铸版,为教科自修适用本,分上、下卷。至当年十一月份已出至第三版,此后续有重版。至1937年,又出版一册本,1939年再版,1941年第4版。书分上下栏,下栏印《国语》正文,上栏印段落大意及文章分析。正文中有小字注文,注文双行。正文遍施圈点。该书共选《国语》 六十七篇。其中《周语》 十六篇,分别为祭公谏征犬戎、密母戒子、召公谏厉王止谤、芮良夫论荣公专利、虢文公谏不藉田、仲山父谏立戏、仲山父谏料民、伯阳父论地震、襄王不许请隧、仓葛呼晋师、襄王不许杀卫侯、定王论飨礼、单襄公论陈亡、单子论齐晋君臣、太子晋论壅川、单穆公谏铸大钱; 《鲁语》十四篇,分别为臧文仲如齐告籴、臧文仲论请免卫侯、展禽论祀爰居、里革断罟、季文子论妾马、仲尼论羵羊、敬姜告季康子、敬姜弗应季康子、敬姜戒妾、敬姜论劳逸、仲尼论骨节专车、仲尼论楛矢、齐闾丘来盟、仲尼论田赋;《齐语》,为齐桓公霸诸侯;《晋语》二十篇,为栾共子对晋武公、郤叔虎论伐翟柤、骊姬夜半谗申生、优施计动里克、秦立惠公、胥臣论教因材质、郭偃论难易、范武子杖击文子、赵文子冠、赵文子为室、叔向贺韩宣子贫、夙沙釐对中行伯、董叔取于范氏、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增垒培、壮驰兹论兴亡、窦犫对赵简子、智果谏立瑶、士茁论室美; 《郑语》一篇,为郑桓公谋迁国; 《楚语》六篇,分别为左史倚相戒申公、伍举论章华之台、白公子张谏灵王、斗且廷论子常必亡、昭王赏郧公兄弟、王孙圉对简子; 《吴语》七篇,分别为越行成于吴、吴许越成、申胥谏伐齐、吴王杀申胥、王孙雒决策、吴长晋盟、越王句践灭吴; 《越语》二篇,分别为句践灭吴始末和句践阴谋。经和高嵣《国语钞》 对照发现, 《国语精华》 篇目和《国语钞》完全相同, 《国语精华》实际上是以高嵣《国语钞》为底本,删削注文、去掉夹批,唯保留上栏高嵣《国语钞》的分段评点而成。故其书实属于旧著新刊,并不具备独立性。

又检该书序云:

秦以前之载籍,学子所喜讽诵者三,曰《左传》,曰《国语》,曰《国策》。 《国策》 自为部类,《左传》、 《国语》 时相为出入。 《汉志》 载左邱明著《国语》二十一篇,司马迁亦曰:“左邱失明,厥有《国语》。”论者遂以《左氏春秋》为内传, 《国语》为外传,二者异流而同源,读《左传》 者不可不读《国语》 焉。和阳高嵣梅亭为之语曰:“周、鲁肃穆,见先王之遗泽;晋、楚雄迈,有霸国之余风;夫差以侈心致败,故《吴语》多悲壮;句践以阴谋取胜,故《越语》多沈鸷;齐霸诸侯,载管子之政令;郑谋迁国,详列姓之兴废。 《左氏》所有者,可互相发明;无者可补所未备。实足以翼《传》 而行。”其言善矣。然吾以为读《国策》 者尤不可不读《国语》。 《国策》者,古今文字升降变迁之枢纽也。周秦以降,天地万物豁然改观,而文字之浑颢流转于气数之中者,或庞驳而奥衍,或劖削而矫戾,以之副物情而尽事变,蠭起错出,不可弹述。诈僞萌而淳固之气漓,江河者必于滥觞,其端实自《国策》发之。求其机轴相近、趣昭事博,一简之内,卓然有三代之遗,将以救诈僞而稍稍还之于淳固,懿与其《国语》 与?民国四年五月, 《国语精华》铸版告成,遂书是义以为之弁。[10]

该序文只是撮录并征引高嵣《国语钞》序文,并未交待《国语精华》 和《国语钞》的渊源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对《国语钞》是一种盗用。当然,也从侧面说明高嵣《国语钞》的影响。

总之,高嵣《国语钞》一书是在继承明代和清代早期部分评点成果的基础上,创发体例,对所选《国语》六十七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文内评点、分支评点和逐段评点,其内容涉及到所选《国语》 各篇的诸多方面,是整个清代《国语》 评点学方面重要的著作,在《国语》评点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在畿辅评点史上也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

注释:

①任、王本文又见载于河北省南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和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12月版,595-596页.至于其来源,尚未查考清楚.2017年11月份,我到邢台任县作国培送培到县工作,请负责南和送培到县的同事帮忙打听.据云,城郭乡孔村已经没有姓高的了,《高塘》作者之一任书香已经去世.后来,联系到了南和政协,南和方志办主任胡先生见告,王德文比任书香岁数还大,恐怕也已经去世了.胡主任还推测说,这篇传记很可能就是根据旧县志写的.虽然没有获得进一步的资料,但是这一段因缘,倒颇值得纪念.

②阮元《两浙輶轩録补遗》卷二载汪嘉谷述俞长城之言曰:“太史父给谏之炎、兄编修长策,俱博学鸿才,时论比之‘三苏’,所选《百廿名家稾》,及评阅《左传》、《国语》等七种行世.”(《续修四库全书》第1684册,550页)可为补证.

[1](清)王立勋,李清芝等.光绪南和县志[Z],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

[2]孔兆熊,郭蓝田修,阴国垣纂.沁源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

[3]任书香,王德文.高塘[C].南和文史资料,第2辑.

[4]孙霞,杨挺.《高梅亭读书丛钞》的文献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2016,(2):110-112.

[5]黄香文,吴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第十七册[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6](明)穆文熙.国语钞评[M].明万历金陵胡东塘刻本.

[7](清)严辰等纂修.桐乡县志·艺文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8]侯美珍.晚明《诗经》评点之学研究[M].永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9]郭万青.張一琨刻《國語》及其系统考述[J].海岱学刊,2016,(2):243-263.

[10]中华书局.国语精华[M].上海∶中华书局,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