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指”谱写数学乐章

2018-06-05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指缝进率植树

(郎溪县南丰中心小学 安徽郎溪 242100)

引言

数学启蒙教育在于数字的认知和简单运算,小学生的学习又以兴趣为主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客观思维显得至关重要,所以研究如何利用“十指”法烘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战略性意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老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掌握算法并熟练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利用各色各样的教具学具,以多彩的教学形式呈现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农村学校可支配资金有限,教师的教具学具都很难保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独自实践操作更是痴人说梦。[1]因此,“十指”法就成为数学课堂上最行之有效的模拟教学方法。下面,就“十指”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略谈一二。

一、巧用“十指”提高计算能力

1.巧借“十指”认识10以内的数以及它的组成

一年级学生,对10以内的数认识尤为深刻,课堂教学中,借助“十指”可以更快更易帮学生建立数字的直观认识以及10以内数的组成。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先让学生伸出一只手,其中1根手指就表示1。将大拇指分开,其它四指并拢,这种分法表示:5可以分成1和4或1和4组成5;然后把食指向大拇指并拢,表示:5可以分成2和3或2和3组成5……最后把无名指向大拇指并拢,表示:5可以分成4和1或4和1组成5。同样在教学10的组成时,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先让学生双手握拳,再依次伸出1根手指、2根手指……9根手指,那么伸开的手指和没伸开的手指表示的数就是10的组成。再加上“凑十歌”,让学生们边唱边分,手脑并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快了学生学习10以内数字组成的速度。

2.巧用“十指”理解序数、基数以及数的顺序

虽然在幼儿园时期学生对20以内的数就有了一些认识,但对于序数、基数的含义以及数的顺序,学生依然很茫然。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和引导多以图片观察为主,实践中多数教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学的。如能恰如其分的引入“十指”教学法,相信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解决“12和19之间有()个数”这类问题可以让学生在纸上把12和19之间的数写下来再数一数,答案就显而易见,但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习惯在纸上解题,这时“十指”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了。让学生大声数出来,数一个数就伸出一根手指,一边数一边伸手指,数完了一看手指就知道答案了。再例如,解决“18前面的第6个数是()”这类问题也可以引用此法,一边数一边伸手指,伸到第6根手指时数的那个数就是答案。通过反复练习,当学生们对数的认识烂熟于胸时,就可以丢下手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了。

3.巧用“十指”学“凑十法”和“破十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重点内容之一。老师们在上这课的时候都花了大量心思,去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和“破十法”。但有些学生任由方法和口诀“睡大觉”,还是我行我素的掰手指计算,对此老师也只能望洋兴叹。那么既然有的学生喜欢掰手指计算,老师就应该乘着“东风”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凑十法”和“破十法”。“凑十法”中的“拆小数,补大数”的方法,可以简单理解为“伸小数,想大数”,例如:9+4就伸出4,想9和1凑成10,从4中去掉1给9,即4-1=3,10+3=13,所以9+4=13。“破十法”也可以用掰手指来计算,如:计算15-8,被减数的个位上是5左手先伸出5,减数是8则10-8=2,右手伸出2,再把左右手的数相加5+2=7,所以15-8=7。[2]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体现了新课标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4.巧用“十指”简便计算

乘法口诀是二年级的教学重难点,学生往往一知半解,背口诀也是有口无心。9的乘法口诀引用“十指”法来教学,会有惊喜的效果和独特的魅力。具体方法是:把双手并排伸直,掌心朝内,从左起每个手指对应从1至10的数字,弯曲自左向右第一到第九个手指,表示9乘几的积,弯曲手指左边手指数表示积的十位数,右边手指数表示积的个位数。如五九四十五,弯曲第五个手指,可以看到左边有四个手指,右边有五个手指,那么积就是45,即五九四十五。

在计算9乘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时,“手指”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伸手指的方法同上,不同的是弯曲手指的左边手指数表示积的百位数字,右边手指数表示积的个位数字,积的十位上补写一个9。如55×9,弯曲第五个手指,左边四个手指表示积的百位是4,右边五个手指表示积的个位是5,然后在积的十位上补写一个9,即55×9=495。

二、巧用“十指”熟悉进率

[3]小学三年级阶段,已完成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以及人民币单位的教学,同时记住这么多单位间进率,学生自然力不从心,而且很容易混淆。但有了“十指”法,学生记忆起来就会轻松许多,而且记得又快又牢。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请学生伸出左手,面向掌心,然后让学生把五指与长度单位按大小顺序依次对应起来:拇指为千米,食指为米,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为毫米。同时规定:拇指和食指间的大指缝代表3个0,表示进率是1000,其余小指缝代表1个0,表示进率是10。如想知道千米和分米的进率,大拇指和中指之间有1个大指缝和1个小指缝,就在1的后面加4个0,就是10000,所以1千米=10000分米。“十指”法还适用于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人民币单位以及计数单位等组织教学。有了手指和指缝的完美配合,就算学生偶尔遗忘了单位间的进率也可以信手拈来,用手指进行推算,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教学深入人心。

三、巧用“十指”解决问题

1.巧解植树问题

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对“种几棵树有几个间隔”反应很慢,可以让学生伸出手,把手指当做树,指缝当间距,先提炼出两端都植树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观察和摆弄手指,可以轻易地得出:种植棵树=间隔数+1。如:一段路长100米,每隔5米种1棵树,两端各种1棵,这段路的一旁要种多少棵?先求间隔数:100÷5=20(个),再求棵数:20+1=21(棵)。

推广引申到植树问题的另两种情况:一端种树,种植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树,种植棵树=间隔数-1。整个运算过程“十指”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理解后可自行将“十指”法应用于其他实际问题中如:锯木头、剪绳子、爬楼梯等,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巧解兑换人民币问题

一年级学生平时用钱少,认识浅,使用的钱币以1元、5角为主,而1角早已淡出我们的生活,所以学生们对人民币兑换显得很茫然。而“十指”就可以引导学生轻松解决这类问题。如“5角可以换( )张1角”此时规定1根手指表示1角,让学生把左手并拢伸出表示5角,再把手指全部伸开,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5角可以换5张1角。又如“50元可以换( )张10元和( )张20元。”此时规定1根手指表示10元,伸出左手小指和无名指并拢,中指和食指并拢,可以很清楚的看出50元可以换1张10元和2张20元;50元还可以换3 张10元和1张20元。学生们通过反复摆弄自己的手指,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对人民币的兑换有了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字都宛如一个基础音符,[5]“十指”法就是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将一个个基础音符谱写成一曲轻松愉快的“欢乐颂”。

[1]成先锋:《浅谈“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2]何英:《触手生春——巧妙发挥手在数学课中的作用》,百度文库http://xueshu.baidu.com/.

[3]郑爱娜:《手指尖上的智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读与写杂志》2012年第9卷第2期.

[4]何玉梅:《巧用双手给力高效课堂》,百度文库http://xueshu.baidu.com/.

猜你喜欢

指缝进率植树
植树
愿你幸福
植树真快乐
追逐
追逐
植树鸟的来信
进率之家
命运的指缝
“单位”换算想“进率”
千克和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