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审题能力的培养
2018-06-05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朱育丹
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朱育丹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一项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让教师和学生们“又爱又恨”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对比了新旧教材后,我发现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比如教材在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和二年级的“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实际问题”等内容中早有孕状。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难教”而头疼不已,学生因为“难学”而绞尽脑汁。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学生的作业以及考试中,总会发现各种不应该的错误,一分析,发现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无非有两种情况: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学生也将这两类原因归为粗心、不仔细,但细想,真的是粗心惹的祸么?真正的原因应该是学生审题能力薄弱。怎样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转化为学生能掌握的数学符号和文字,关键在于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我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直面自己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具体原因,努力找到应对之策。
一、问卷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三(4)班37位学生,调查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审题习惯的一些看法及想法。
审题是对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重要过程。我分别通过“是否愿意积极开动脑筋并花很多时间来解决一道数学问题?”“解题时一般读几遍题目?”“解题时是自己独立动脑思考还是先听老师讲方法?”“遇到难题不会做时怎么办?”等题目来考察学生认真审题习惯的一些看法及想法。如“解题时一般读几遍题目?”一题, 44%的同学选择“直到读懂为止”,38%的同学选择“只读两遍”,17%的同学选择“只读一遍”,看似一半同学对认真审题很重视,但真正意识到了要认真审题的同学是很少的,大部分同学都是一览而过,导致题意理解不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有趣的例子:班上某同学不会解一道实际问题,来请教我。我先不分析,让他在我边上读上三遍再解,三遍读完后,告知我已经会做了。其实他不是不会解,只是只读一遍或者两遍题就下笔解题,这样往往容易因为审题不清而在小细节上出错。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草草读题后,一时没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就直接放弃思考,或者求助家长、老师,甚至交白卷。因此细致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审题能力”现状
(一)教师教学原因
回顾自身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方面的确做得不到位。在教学中,我总是会担心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在习题引导中的审题方面总是匆匆略过,并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应该学会些什么审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其次,在教学中,我也会代替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有了依赖性,慢慢地扼杀了学生对解题思考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身原因
1.理解能力薄弱
审题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有很大的联系,语文阅读能力差的同学,数学解题能力也相对比较薄弱。这类同学在读题时就算勉强读完了整道题目,但由于不明白字词含义或停顿错误,也会导致题意错误理解。
2.解题兴趣不高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不高。其中一题是让学生谈谈面对一道数学实际问题时的感受,54%的同学认为“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既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就做吧”,35%的同学认为“又要做题,真没意思”,“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少之又少。由于学生自身的消极心理,遇到看似复杂的题目就不会去认真地读题,不去认真地审题。
3.不良的审题习惯
解对一道数学题目,一般需要学生认真多读几遍题目,直到读懂为止。但有些同学直接一遍扫过,题中隐藏的条件或者需要转变的条件被忽略。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学生随意猜测,随便列式凑答案,并不认真地读题思考。
三、“学会审题”的几点思考
数学实际问题一般都由故事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组成的。审题就是要读懂题目内容、理清数量关系,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条件、问题以及数量关系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出完整的模型体系。在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细致入微的任务。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细致地阅读
阅读习惯是审题的前提与基础。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解决问题能力薄弱的同学往往是输在起跑线上。但读题也是有方法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规定学生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类题目较多,解题前必须先读准题意。小学生阅读速度比较慢,理解能力较弱,所以指导学生可以轻声读,也可以用手指指着读,将句子读通,养成不添字、不漏字的读题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读题水平。如例题:“一本故事书185页,小明已经看了131页,余下的如果平均每天看9页,还需要几天能看完这本书?”若将问题“还需要几天能看完这本书?” 换成“共需要几天能看完这本书?”仅差一字,但意思大相径庭,所以读准题目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学生读准题目的基础上,还要读懂题目,弄清题意,分清条件与问题,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巧妙地标记
做标记可以有效地辅助学生读题。在读题时,可指导学生在关键的、有用的字、词、句下面做好标记,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对于题目中比较容易混淆的字、词、句,可重点标记。如:“小马家距学校850米,他每天要走2个来回,他每天要走多少米?”可标出“2个来回”,对于“2个来回”和“往返2次”,学生容易混淆。在读题时,应重点标出,加强学生的感知。又如:“桃树有75棵,比梨树少13棵,梨树有多少棵?”这是“相差”问题,学生往往只看“比……少”,直接用75-13,往往忽略了“比”字前面的对象和求得对象是否一致,像这类情况,仅标出“比……少”是不够的,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在读题时,不能盲目地做标记,要找出关键的、重要的条件,肯定能为正确解题打好基础。
(三)积极地表达
审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说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如,在平时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我常常要求学生说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知道每一步算式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得来的,求的到底是什么,这样学生对题意理解得就更透彻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出发》一课时,对于例题:“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通过提问:你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说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等,让学生从问题开始想,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学会选择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直观地模拟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发现可通过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实际问题的情景,使题中隐藏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进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1.列表。比如:“小猴第一天摘桃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问小猴第3天、第5天各摘桃多少个?”解决这个题目可以用列式的方法,但列表方法更一目了然。审题的时候可以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便能快速地得到想要的答案。
列表如下:
天数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每天摘的个数 30个
2.画图。比如:“妈妈年龄是小明的4倍,今年小明比妈妈小27岁。今年小明和妈妈各多少岁?”在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中,通过文字表述找到隐藏的数量关系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画图,能很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本质,找到解题的关键就是妈妈比小明大的27岁就是小明年龄的3倍,从而顺利解题。
画图如下:
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至关重要。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我大致找到了学生审题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要时刻关注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努力改正一些不良的审题习惯,传授学生正确、有效的审题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