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新农民 别总想替他们『答题』
2018-06-05段新勇
不经历点挫折,凡事习惯被人大包大揽,难成大材。农民,尤其是新农民的成长同样如此。农业要发展、转型,必然离不开市场,免不了竞争。市场有风险,竞争有输赢,但这些成败、甘苦只能由新农民去承受,不能由人替代。
这些话缘起于近来的几个新闻。一个是在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当地有的村,不让村民种玉米,还挂起了条幅:“你敢种,我敢铲,坚决消灭苞谷秆;脱贫要幸福,不要种苞谷”。另一个是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村,村里下发了一份通知,禁止村民在村内多处土地上种玉米,如若违反,种地人将被免去三年合作医疗补贴等。事后,两地乡镇政府均作出回应,称是村庄错解了政策,条幅已经撤下,通知也已经销毁。
回应并没让尘埃就此落定,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当地在粗暴地干涉农民经营权。事实上,上述事件还有些背景。首先,贵州省今年提出,要以超常规的手段,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贵州多山,好地不多;要想农民致富,就得让好地产出更大效益。舟溪镇政府在回应中提到,1亩(1亩约为666.67平方米)地,种玉米收入约800元左右,而种中药材收入能达2000元左右。这样一比较,不让农民种玉米,改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挣钱更多。其次,种玉米确有很大风险。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提示,玉米库存很高,国际价格也很便宜,建议不要盲目扩种。也就是说,从市场整体分析来看,未来价格对农民种玉米可能不利。基于这些背景,政府安排、村里出面,禁止农民种玉米,更多地体现出部分干部对农业经营的大包大揽心态。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新农民的成长是不利的。
可以肯定的是,当地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让农民从保守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正因为保守的思想不易解放,才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避免农民产生对立甚至是对抗的情绪。也许让敢于创新者做好示范引领作用会更好,农民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自然会主动跟进。
面对未来农业发展,政府部门不应大包大揽,而应该放虎归山、送鱼入海,并在保障和服务上多下功夫。往大了说,可以设计对农民的更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建立市场风险抵御机制。往小了说,可以依托基层农技服务网络,增加基于面积、价格、行情等数据的分析播报等。如果把未来的乡村振兴看作一个考场,农民是考生,新农民是尖子生,上考场的是他们,也只能是他们;面对竞争风浪,谁能去替他们答题呢?
(段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