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2018-06-04石生娥
石生娥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28例,采用回顾性方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两方面进行探究。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潜在不安全因素存在于三个方面,患者的自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所在的环境因素。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护理期间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多,护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确保治疗环境的整洁,排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提升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3-0-01
心血管内科是专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设立的临床治疗科室,主要治疗的疾病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病、心肌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随着现代生活的不断发展,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逐年增加,病情变化快,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患者在发病前的预防措施;二级预防主要是为了降低患者再次复发的危险以及减轻疾病的致残率,一般在治疗护理期间容易产生医疗上的纠纷问题[1]。本文主要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和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心血管内科的患者12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59例,年龄57~78岁,病程9天至6年;128例患者中心肌梗死患者14例,高血压患者52例,心肌炎患者30例,冠心病患者32例。
1.2 方法
对选取的128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和护理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然后使用自制的不安全因素调查问卷进行统计,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护理人员和患者,调查内容为日常用药情况、操作规范性、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沟通交流情况,患者是否遵医嘱进行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進行系统的评估,统计出不安全因素存在于那些方面以及发生率情况。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每位患者和护理人员的调查统计,分析出不安全因素的具体发生情况和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试验,计量资料使用平均值±表示,使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或t)检测,均计数资料使用检测。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性[2]。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因素
128例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因素情况:13例用药不合理(10.17%),20例操作不规范(15.62%),9例相关知识讲解不清(7.03%),2例护理交接未记录(1.56%)。
2.2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自身因素情况上,23例医患之间沟通障碍(17.97%),31例依从性较差(24.22%),20例疾病的相关知识不了解(15.62%)。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方面,15例病房内部吵闹(11.72%),24例病房内部空气不流通导致病情恶化(18.75%),17例危险物品摆放不规范(13.28%)。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治疗期间患者必须要保持心态的平衡和稳定,因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存在发病较快、病情不稳定、死亡率较高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就决定着在心血管疾病内科的护理工作上存在风险性和重要性[3]。心血管内科护理主要是以国内外心血管疾病在治疗和护理领域方面最先进的进展为主要基准,同时在结合相关的临床护理工作的丰富经验,将各种的心血管疾病护理的专业诊疗技术、监护技术以及常用专业护理操作的各个流程,有效的融入到各类的心血管疾病护理之中[4]。因此这就对护理人员的要求就比较严格,护理人员必须能够做到准确辨别出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及时做好防范措施。
3.1 不安全因素的整体分析
①护理人员因素,心血管疾病发生不安全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患者的病情极不稳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没有较强的工作素质和责任心,因为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较为复杂,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出现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对工作的责任感降低,如果患者疾病发生变化期间,若没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②患者自身因素,在护理的整个过程内,每个方面都需要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护理效果;有些患者在此期间并不能完全根据医嘱进行治疗,对该疾病的相关认知度不够,也会有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发医患之间的纠纷问题。③环境方面的因素,在心血管内科的患者较多,并且患者年龄普遍较大,病房内部的环境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影响,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3.2 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主要是针对三个方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工作上,对护理人员加强专业能力,提升工作中的责任心;让护理人员以专业的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减少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护理治疗,这对减少纠纷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善患者治疗期间的环境问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处理,确保房内通风,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的满意度[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比较多,从护理人员因素、患者本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护理人员要在患者护理治疗期间能够准确的意识到潜在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和护理水平,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确保治疗环境的整洁,排除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从而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提升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宋建华. 论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防范[J]. 中国卫生产业, 2015, 12(21):101-103.
解翠. 心血管疾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 2016, 45(23):2838-2840.
李磊. 安全防范措施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28):107-108.
李美英.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94):361-362.
杨翠琼. 心内科护理工作潜在不安全因素调查分析[J]. 医疗装备, 2014, 27(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