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06-04赵晓乐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教学能力培养

赵晓乐

【摘要】本文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从人才培养目标分析、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等角度,分析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 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界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等要求。具体到音乐表演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适应群众文化生活、音乐基础教育、音乐文化普及与推广等工作,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有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能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文旨在此视域下观察当前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教学,分析问题,提出一点浅显的思考和对策。

一、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合唱指挥教学问题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定为不明确

通过对文件的学习,可以将高职教育的特点总结为“实用性、应用性、服务基层、服务社会需要”等关键词。具体到合唱指挥课,应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演唱、排练、指挥合唱作品,及编创简单合唱作品的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能力培养,及对应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

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课程教学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脱节,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问题。对“技能核心、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脱节严重。如,重理论学习,少技能训练;教学曲目过于专业,与群众性、基层性岗位需要距离较远,学生很难做到从课堂到岗位的“无缝衔接”。

2.非能力培养指导的教学模式

服务于工作一线的实用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当前教学中普遍缺少“就业导向”意识,教师对就业岗位所需的合唱指挥能力要求缺少必要的调研,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缺能力训练。

具体表现为:(1)大班授课,理论知识讲授效果好,但缺少必要的艺术实践能力训练与跟踪指导。如指挥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指挥的基本图示、动作,程度较好的学生各种起拍动作也能掌握,但不会在具体作品中设计、使用。(2)仅有每周2学时的讲授环节,缺少必要的艺术实践训练环节(课程)。合唱指挥的能力是要在一定量的合唱作品排练中锻炼和提高的,尤其是指挥动作的设计能力、排练中的沟通与指导能力,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表述能力等,均需在不同风格的合唱作品排练中学习和领悟。(3)(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仅能考察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准确的反应出学生应用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也很难督促学生自主的进行技能性的训练。

3.相关课程孤立教学

合唱指挥课是一门兼具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两方面内容的课程,除知识讲授外,相关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才是课程的重点。在学习合唱指挥前,要先经过一定量的读谱能力、节奏音准能力、歌唱能力的训练,因此,往往将其可设在第二学年,或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学生读谱能力不强、无法完成多声部音准节奏训练、声音不符合合唱要求、指挥动作缺乏律动感等问题。(1)高职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在音乐基本素养和学习迁移能力方面都较弱。(2)缺少课程间相关内容融合、衔接的意识,孤立教学,导致两门课程各走一路,教学效率较低。如,视唱练耳的和声听觉训练和多声部视唱训练,与合唱作品学习、排练环节在训练过程中有多处要求、方法重合处,完全可以互为内容、融合教学。

二、思考与对策

1.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的课程观

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安排等一系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逆向思维的意识,不仅要考虑到从学科性质、特点、要求等出发,更要从就业导向、岗位要求的角度合理制定。在对就业市场调研、招聘岗位描述、毕业生回访等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岗位包括:小学音乐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群众文化工作(群艺馆、各类基层演出团体)、与专业相关的自主创业等。上述岗位,均不需要专门的合唱指挥人才,不能套用本科合唱指揮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其工作中,大都需要学生从事合唱指挥工作、或具备合唱指挥能力,如群众性合唱活动、基层合唱比赛、中小学或社区等合唱团的指导等。因此,学生应为具备合唱、指挥、指导能力的,符合基层文化生活需要的,能教唱、范唱、指挥、伴奏的在复合型人才。在此课程观指导下,可以改进的方面是:(1)以实际工作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学习群众性合唱作品的演唱与指挥,大量接触童声(或中小学生)合唱作品。(2)培养学生组织、指导、编排合唱的能力,学习各声部、各年龄阶段的声音特点、训练方法,尤其是童声和变声期学生的训练方法。(3)在授课方式上,少讲理论,多能力训练,多排练作品,在艺术实践中锻炼学生。

2.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岗位要求分析:学生应须具备的合唱指挥能力大致包括:(1)合唱作品的演唱与指挥能力;(2)快速读谱(五线谱、合唱总谱等)能力;(3)多声部音准、节奏的听辨能力;(4)合唱排练、指导、合唱队的组织能力;(5)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等。

在教学中坚持“用什么教什么”、“怎么用就怎么教”的原则:(1)以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对接,用什么教什么。例如:将常用的群众性合唱作品作为教材,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作为训练简单合唱编创能力的素材等。(2)创设情境,工学结合,怎么用就怎么教。例如除每周2学时的课堂学习外,利用艺术实践课和艺术实践晚会等实践教学形式,手把手教会学生从合唱指挥的案头工作、排练组织、到舞台演出的全过程。(3)利用校内外资源,筹备以合唱团为载体的合唱指挥实训基地,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到合唱团的工作中,使其起到类似合唱指挥工作坊的作用,锻炼学生的合唱指挥实践能力。

3.相关课程的融合教学

合唱指挥既是一项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也是多种音乐基础学科、技能的聚合体。学习合唱指挥,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读谱、节奏与音准、演唱等方面的能力,涉及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多门课程。现在高职类院校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效果不好,不能适应工作需要,除了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跟不上课程的教学进度。在正确认识到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后,可以考虑课程融合教学。如:选取合唱谱例作为基本乐理课的扩充教材或练习;在声乐小组课教学中加入二声部演唱、对唱、重唱等形式。尤其是可以将视唱练耳课与合唱指挥课融合教学,两课教师共同备课,互为要求、互为教材。将合唱作品片段作为多声部视唱训练教材,在视唱练耳课上完成读谱与视唱工作;将多声部视唱练习作为合唱排练前的小练习;将视唱练耳课的音准、节奏意识和合唱课的“轻声高位置”的发声方法作为两课共同的课堂要求;在合唱中训练和声意识,在多声部听觉训练中训练和声音准;将指挥手势中的律动要求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的节奏训练中。

准确定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标准是教好高职院校合唱指挥课的起点,面对学生实际水平和岗位需要之间的差距,如何有效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增加其职业竞争力,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初冠楠.高职高专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索[J].当代音乐,2015,11.

[2]陈曼倚.看谱唱词练习——高校视唱练耳与合唱教学互助式训练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2,0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教学能力培养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