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8-06-04方雪儿
【摘要】校园欺凌的频发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从学校德育视角探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具体影响因素,表现在教学目标与目的不准确性,教学方法的教条化,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惩戒机制与方式的不完善。提出学校德育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教学方式多樣化,保证德育课程的数量与质量,重视中小学生的心里疏导,构建新型师生道德关系、全校性的欺凌防治方案。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关键词】中小学生 校园欺凌 学校教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46-02
目前多个国家的教育学者已对校园欺凌各方面进行了研讨,同时根据研究成果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应对方案。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此研究至今仅10余年,其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各机构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积极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首要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松野博一特别指出,自2018年起在日本中小学全面开展的特别学科——“道德”。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于将对预防校园欺凌起着很深远的影响。应对校园欺凌的针对性措施往往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展开。其中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最深刻和最权威的,鉴于此,文章主要从学校传授道德教育的视角探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具体影响因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校园欺凌的校园成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与目的不准确性
1.学校更容易忽视道德教育
现代社会中,智育几乎是所有学校的重心,大量德育课程被其他主课所占用,过重学业负担挤占了大量的交流、交往时间,割裂了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在这种以成绩为中心的价值观导向下,班级同学之间就逐渐形成了“好同学”和“差同学”两个阶级的对立。这样一种阶级对立的形成,潜在造成班级之间的不和谐,诱使欺凌事件的产生。例如,老师会变相体罚成绩不好的同学,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两种学生之间地位的差距,打击了成绩不太好同学的自信心同时加深了其自卑感,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学习成绩差和内向的同学成为大家眼中的“异类”从而成为受欺凌的对象,助长校园欺凌发生的风险。
2.学校教育目的当做起点
学校德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片面化和抽象空泛。在德育本质的认识上,我国的学校习惯于把道德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理想教育等大方向的教育;此举虽突出共性,却忽略了个性及现实性,忽视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即学校德育起点设置脱离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和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等,有的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面效应引起了校园欺凌,成为了随时爆炸的导火索[2]。
(二)教学方法教条化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夸美纽斯与赫尔巴特的传统,在遵循课堂教学程序化的同时,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对于教师来说,是利用最少的时间将最多的知识走捷径教给学生,这种道德教育方式始终是以书面为主,对于德育的内容都是硬塞。在欺凌者的角度看,并没有真正得到德育的精髓,故对于尊重平等观念缺乏理性的认识,导致对同学做出危险的行为。从被欺凌者的角度看,他缺少了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和一定的心里承受与调节能力,这种白白耗费人的生命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不道德的。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道德教学成为一种强制性的价值“灌输”过程。
(三)师生关系沟通不畅
伯奇等人的研究指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与同学积极的情感态度,不良的师生关系则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疏远以及出现攻击性等不良态度和行为。[3]目前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会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和心理发展受到压抑。老师如果过于惩罚与针对某些同学,这些同学很可能成为受到欺凌的对象。因为儿童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目击者。儿童时刻在观看和寻找教师应该怎样行为的线索,并且会从中发现很多可以学习的方面。
(四)惩戒机制与方式的不完善
对于校园欺凌现象,中小学校多是在欺凌行为发生后才介入,并且大多以校纪校规处置,以对欺凌者批评教育为主,并没有去深究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教师对欺凌现象的危害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欺凌行为干预和处分的力度及其有效性不够。同时,中小学生对于欺凌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也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而欺凌行为的旁观者也没有意识到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而在许多情况下欺凌行为自然而然地发生。
二、学校德育视角下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一)保证德育课程的数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关键。但在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德育课的数量大打折扣。据调查显示,德育课在低年级阶段基本能够正常开设,但高年级,通常会让给其他主课;并且高年级德育教材大多以抽象知识为主,远远脱离生活实际。[4]所以学校在采用恰当德育授课方式的同时,也要确保开足德育课程,严禁德育课程“让路”考试科目,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防范校园欺凌的发生。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制定学校课程实施制度,重视品德教育课程的实施。课程教学应紧密联系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改变说教式的授课方式,采用教师谈心、学生合作、调查探究等形式,真正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思想得到启迪。为了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直接向学生提问:“如果你遇到欺凌事件会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探讨,变革过去以读书、讲解为核心的课堂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警觉性,也能为学生在设身处地中如何面对与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参考。
(三)构建新型师生道德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面对的是极容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頭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多关心弱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增强其自信心,避免遭受欺凌。首先要发现弱势学生的优点与长处,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其次是鼓励性格孤僻、自卑的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强其社交能力;最后是尽量减少体罚和敷衍学生等行为,教师需要用自己的非权力性道德魅力来提升教育的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与热爱[5]。
(四)重视中小学生心理疏导
中小学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是开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兼职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欺凌行为。二是特别关注问题学生,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监控。通过沟通或游戏活动等心理疏导,让学生能保持良好心态。[6]三是在欺凌行为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治疗,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遭受欺凌的中学生近五成选择沉默,之所以受害者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主要原因就是受欺凌后得不到教师家长的及时帮助和关心。因而,必须对受欺凌者应积极进行事后干预,减少其心理伤害。
(五)建构全校性欺凌防治方案
通过品德教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我们的期望,但校园欺凌一旦发生,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处理机制。因此,制定应对校园欺凌的系列规章制度则显得十分迫切。一方面,学校召开由“家—校—学生—学界”组成的学校会议,共同研讨欺凌问题,并制订长期预防计划。同时学校应建立预防和应对小组,加强教师之间的协同意识。学校还可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为遭受欺凌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7]另一方面,对已经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妥善处理,惩治和教育欺凌者,情节严重的要向有关部门进行请示和汇报,同时帮助受欺凌者疏导情绪。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http://www. Moe. 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1605/t20160509_242514. html/2016-09-17.
[2]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57-58.
[3]李冬梅.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N].中国教育报,2016-05-20(005).
[4]RIGBY K. Why do some children bully at school? The contributions of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victims and the perceived expectations of friends,parents and teachers[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5,26(2):147-161.
[5]韩有芳.教育法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杜园春.近五成初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后选择沉默[N] .中国青年报,2016-05-27(07).
[7]陈偲,陆继锋.美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N].学习时报,2015-10-15(002).
作者简介:
方雪儿,女,湖北人,硕士,现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二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