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衔接问题探讨

2018-06-04蔡建忠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合作

蔡建忠

【摘要】隨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全国各地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专业衔接问题。为此,我们就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从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之间的衔接与贯通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五个方面分析;之后就提出的问题进行提出建议分析问题,争取尽快使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合作更加丰富,贯通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物流服务与管理 合作 贯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17-01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不足30% ,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所以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解决这一矛盾,其中不乏对中高职衔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尝试。这种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对各个高校而言也是一项莫大的挑战。

一、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之间的衔接与贯通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转变一线人才需求,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转变系统设计了高职教育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看,中等职业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指向技能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的培养体现了“高端”和“技能”两个特征。因此,中高职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的衔接应该是专业岗位群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物流专业,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等,例如A校物流专业通过准确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从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决定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2.课程体系的衔接

对中高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要贯彻“中等职业教育”的方针。“领导”原则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后勤管理的培训目标为基础,结合两个层次的职业工作能力要求,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使文化基础课足够实用,专业理论课、技能培训项目,尽可能不重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跨层设计,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保证连接之前后课程体系对系统优化的影响。

3.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中高职业学校需要明确两者培养目标的差异,优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设计课程体系,构造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形成科学人才培养计划。例如A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明确两者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4.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通过建立中高职院校的综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支持为指导,最后形成了生产、学习、科研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中职生的多样化长大成人,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

5.主干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的,是中等职业院校连接的核心。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层次的岗位能力要求,对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不重复或遗漏,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及对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中高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和规范物流专业课程,在中国中等职业学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管理,高职院校由省级政府管理,由于管理的不统一,导致了自身事务的缺乏和课程设置的缺乏计划中存在着大量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这使得课程无法实现真正的衔接。政府需要协调专业布局,协调招生督导工作,通过督导评估促进中高职院校办学体制的内部改革。同时,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制度来限制中高职院校的行为,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第二,加强与行业的合作,设计基于专业定位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分析最新的行业标准,使其符合相应的行业标准培养目标,确定高校课程体系。目前,在中国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岗位包括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等,应根据课程中不同职位的能力要求和标准设计。为了理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秩序,区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结构顺序,必须实施物流课程,避免重复两个阶段的课程,实现二级学院的递进式课程。物流专业化研究课程的衔接不仅要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还要考虑同一课程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标题。最后,针对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如物流理论、仓储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需要建立两个阶段。

第三,加强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发展模块化课程单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应以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将学生的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现差异教学。问题是在流程专业模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课程模块化设计是按照国家发布的岗位能力标准进行的。本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模块,包括经济学、会计学和商务英语等。专业课程包括流程管理、空运货物管理、海运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每个课程模块可以自由组合成一个教学项目。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某一行的能力,能适应招生要求,高职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和基本技能。

第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和学分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程设计中,应以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课程管理应允许灵活选择和完成课程相应的学分可以通过获取模块内容相应的学分获得。

三、总结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综合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真正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综合的、系统化的、终生的。促进教育公平,让中等职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和生活经验。它制约着生活的发展,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社会运输高素质的人才和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将改变这一局面,继续进行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职教育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高职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成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寿福,章萍.中高职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J].职业时空,2012.

[2]贾艳丽.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3.

[3]徐国庆.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计[J].江苏高教,2013.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合作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