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生”体育观视域中的学校体育教学实践探索

2018-06-04胡晓洋彭昕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三生学校体育

胡晓洋 彭昕

【摘要】“身心操控能力构建论”的体育概念是从本体论视角出发,依循体育演进史抽象出存在于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游戏、旅游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身体动作形态而提出,明确“动作”才是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体育动作与人类生产生活动作具有一致性;遵照“身心操控能力构建论”的体育概念,基于人本主义观提出体育学基本理论:“三生”体育观(生存体育观、生活体育观、生命体育观),该观念既阐释了体育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理论渊源又指明了体育的本质意义及其功能价值新取向,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体育概念 体育本质 “三生”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09-01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至今,我国体育理论界及其社会民众在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出现了较大的转向,即体育的政治功能与民族情结已不再高居榜首,代之而起的是体育的健身休闲娱乐功能和经济文化交流功能。这种将金牌体育观念复位全民体育观念是我国体育大国地位确立后的体育理念应然转向,也是人本主义体育观的自然回归,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据人本主义体育观,体育应当为人及人类的生存能力、生活品质与生命价值提供原始动力,学校体育也应当秉持这一理念。

1.体育概念的重构

依据体育史学研究成果,按照呈现时间早晚为序,体育各类现象产生路径大致呈现这样一种排列:原始体育→民族(民俗)体育→军事体育→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竞技体育[1]。原始体育形态属于非自觉的体育范畴,甚至可以认为是人类最初的物种生存本能与动物嬉戏本能使然,主要动作包括走、跑、跳、攀、掷、射等,这些动作形式在狩猎、采摘、迁徙等采集社会劳动生活模式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而在闲暇之余囿于动物嬉戏基因的驱动,结合某些劳动动作形式,用于祭祀礼仪或休闲游戏等的原始舞蹈、艺术、娱乐竞技动作等也得以创生;一直以来人类为了满足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等领域的实际需求而创造了各种身体动作元素,其本身也发展和丰富了体育的存在形态,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体育的本质,有助于构建独立的體育科学体系。由以上可以推知,体育正是人类专门致力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此,在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共性的、专门用于构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身体动作形式当然地属于体育的范畴。

2.“三生”体育观及其内涵

人类演进史依次经历了采集模式、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与信息革命,从体育学观之,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大大减少并固化人类肢体活动,由大肌肉群活动逐渐转向小肌肉群活动,反向而论,人类大肌肉群的操控能力却在逐渐退化。体育不一定能够增加绝对生命时长,但一定能够拓展有效生命维度。“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体质”的生物学涵义是指“人自体”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的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在体育学意义上它既是“人自体”身心操控能力的基础,也是其获得性结果;体育运动是所有增强体质的外部获得性因素之一,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但绝不是唯一手段。

3.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体育的分支和属概念,它通过专门构建在校学生的身心操控能力水平来达到全面培育人的目的。依据学习阶段划分,学校体育可分成学前体育(3-6岁幼儿)、普通教育体育(6-18岁青少年儿童)、高等教育体育(18 -22岁青年大学生)[2],之所以说学校体育阶段最为重要,是由其教育客体的特殊年龄段决定的,此阶段的体育客体具有以下特点:身体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最强;精力旺盛,活动能力最强;富有好奇心,模仿能力最强;新陈代谢迅猛,恢复能力最强,尤其是普通教育体育客体更为突出,如果在此阶段其身心操控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不仅对个体的一生能够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也对民族素质的提高大有促进,同时竞技体育、军事体育、大众体育能相应得以推进。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正是全民体育的基石。

因此体育教学动作的选择不能仅固化于运动项目,更多的选编资源应当来自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游戏、竞技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身体动作。如果在青少年儿童阶段教学中,全面挖掘存在于劳动、军事、祭祀、教育、艺术、保健、旅游、游戏、竞技等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跳”的动作形态,不仅使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生动有趣,还能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更能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生活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身心操控能力,为以后的各种“应用跳”学习及其运动项目动作创新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18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12.

作者简介:

胡晓洋(1981-),女,四川南充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三生学校体育
试论马克思的生态生活思想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