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2018-06-04韩芳艳李文君

商情 2018年15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韩芳艳 李文君

【摘要】自2014年来,我国财政部陆续发布了指导意见、基本指引,应用指引,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的全面推进。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暂缓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在会计行业掀起了较大的波澜,基础会计人员工作逐步被机器人取代是必然趋势,作为主要会计人才的输送单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如何在课程设置上跟上时代步伐,培养具有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结构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是目前值得探讨的热点,本文拟分析当前我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会计 人才培养

一、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时代主要的知识结构需求

(一)传统的知识结构

传统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与当地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在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基层员工或者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层管理人员,多数是以财务核算能力为主的出纳、成本核算,材料核算、总账等分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关的课程设置。随着财务机器人的出现,这些基础的财务核算工作逐渐会被替代,社会更需要具有经济、管理、审计等管理会计知识结构的人才。

(二)管理会计需求下的知识结构

从我国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应用指引上看,管理会计人才需求下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增加或者涵盖以下方面的知识基础:①预算管理知识:全面预算、滚动预算、作业预算、零基预算。②绩效管理知识: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记分卡。③战略管理知识:战略地图,价值链。④投融资管理知识:贴现现金流法、资本成本分析法等。⑤管理会计工具知识:作业成本管理,滚动预算管理,本量利分析,平衡记分卡、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分析。

二、我校现有的课程结构以及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学校在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而相应设置的课程内容。我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每年根据社会变化也仍然在不断的调整,本文梳理三年来的课程设置,分析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程设置的课时量分布

表一:重庆商务职业学院课程设置课时量分布

从课时量上看,2016年较上年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反而下降了,课时总量下降了8个课时总体看,课时分配还可以再优化。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

从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财务核算领域,管理会计课时少。如:实训课程,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分岗实训,财税综合仿真实训和税务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都集中在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类,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基础的核算技能是会被替代的。其次,2017年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之后,卧铺认为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就没有必要单独开课,只需要在会计基础或者经济法里增加这一部分内容即可。会计基本技能主要是文字書写,拨打算盘和点钞等,这些技能也会随之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失去时代意义。再次,税务会计这门课主要是涉及税的核算和申报,其实,税的核算可以在税法(或税收实务)时增加核算内容,那税的申报完全可以在实训课程里面完成。这些课程内容可以被替换成管理会计内容。

2、课程安排:虽然从表格看专业实训课课时量比较大,主要是因为有顶岗实习的360个课时,实际上在校期间的实训还是不够的,有的课程课时里安排了实训课,多是以案例练习的方式,达不到“逼真”的效果。公共必修课课时量占据过大,像卫生与健康、形势与政策、军事技能课程都可以不开设,而以其他讲座或者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替代。

3、课程对象:学生基础不一,未区别对待。我校会计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参加高考后的高中毕业生,这部分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对企业的种类、生产经营过程几乎没有任何了解,可以说是会计零基础:另外是从中职毕业参加分类招生考试进入高职继续学习学生,有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特别是对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的学生,可以增加管理会计知识内容。

三、课程设置优化对策和建议

1、增加管理会计课程的开设,注重业务财务一体化,跨专业设置基础课程。删减公共课像卫生与健康、形势与政策、军事技能课课时,替换成业财一体化相关课程开设例如:业务流程与企业组织、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造价、资产评估等:把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会计基本技能以及税务会计课程替换成管理会计相关课程,例如公司战略,预算管理、调整实训课安排,把财税类的实训减少,增加管理会计实训课程。

2、丰富课程形式,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按生源特点分层次教学。可以依托“互联网+”实现跨时空的学习和互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分层次教学:3+3模式,对于高中毕业生就读的这一部分学生应当从会计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加入实训课程和实操课程。对于中职毕业后进人高职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在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弱化,而强化管理会计课程的开设,开展校企合作式的顶岗实习以更快更好的提升他们的经验和经历。

3、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培养综合素质:企业进校园,丰富学生实践经历。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企业在校园内设置一个分支机构或者一个分支部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到会计专业所需的实践技能。理想的做法是让学生对学校来说是学生对实训来说某个企业是一名员工,真正做到“逼真”实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 10号.

【2】魏薇.“3+4”会计专业课程衔接的质量保证机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12月:440.

【3】孙迎坤,李永平.“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一以河北经贸大学会计专业为例【J】.财税审计.2017年11月:199 -2OO.

猜你喜欢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浅谈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改革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