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方法
2018-06-04郭兆军
郭兆军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是众多学校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去领悟中段阅读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文以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教学改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段 阅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90-01
一、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中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开始,阅读的量相应增大,阅读课文的篇幅相应变长,问题也相应复杂。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和教材体系的序列安排,学生在阅读方面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一是有些学生对阅读的目的性缺乏思想认识,容易对阅读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马观花,急于求“完”,学习效果甚微。二是对阅读的艰苦性缺乏积极的态度,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容易干等教师讲解,主动性没有发挥。三是对现行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领会,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阅读技能的形成处于“盲区”。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和培养方面进行了摸索。
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很好把握教学的节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拓展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就会经常出现教学任务完不成、拖堂现象,或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一带而过的现象。
(二)教师提问不夠灵活,多样化,很多教师主要是根据课程内容来完善课堂,没有给学生提出多样化的问题,并不能够发散思维,可见教学效果不高。
(三)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笼统,在阅读课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不会具体指出学生的回答是否有不足之处或一些有特色的答案,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语文中段阅读存在本质原因和实际教学方法
(一)利用“提示”导读
现在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附一个“学习提示”,主要目的是有一个提前了解,所谓“温故而知新”,做到心中有数。可是很多学生对这一编排意图不甚了解,往往对“学习提示”视而不见,另外一些学生学习之前都会了解一下将要学习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学生感觉上课就是为了在完成任务,都不会去看一眼,这样根本没法提前理解,这也是完全背离了教材编排的实质意义。因此,教师不仅在备课中要充发挥“学习提示”对全组课文提纲挈领的导向作用,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提示”引起足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学习提示”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技能,他们在温习的过程中,能够从“学习提示”开始,深入去发掘课本中的内容,并能根据这一“提示”去浏览全组课文。
(二)利用“插图”助学
小学语文课本,都配有大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以其艳丽的色彩,逼真的形象吸引着学生。这些插图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对理解课文起到点睛、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之功效,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领悟课文中心思想。
1.用插图理解词句。说明性的课文中介绍某一物体时,会出现一些固定词组或专业术语,如果对这些词语不理解,势必会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甚至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或领会中心思想的绊脚石,所以这些专业术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2.利用插图来理解课本知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动手下笔等训练方法外,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这样,利用课文插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也在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了思想教育和阅读理解有效地统一在教学之中。
3.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文章的鉴赏力,是对学生进行感染的特殊手段。可利用课文的插图,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秀丽景色,引导学生借助于插图,通过想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体验、把握文章的情感,并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束语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在阅读技能的指导过程中,必须由浅入深,由基本的、一般的到特殊的、个别的,并要随年级升高不断提高要求。在阅读技能的指导过程,还要注意,就教材来说,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学法,就全班的学生来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学习起点,要允许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技能指导的策略。阅读技能培养,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社会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