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语言探索语文本真的方法
2018-06-04李陈
李陈
【摘要】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汉语的表达,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进步很明显。但是冷静思考过后会发现,这一过程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仿佛是极端的转移。语文教学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归语文的本真,那么面对当下这种失真和浮躁的语文教学,高中语文教师该如果应对呢?本人已从事多年的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下面谈谈个人对于如何在语言的基础上探索语文本真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基于语言 探索 语文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57-01
一、复得返自然
语文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来说,其伸缩性、延展性、灵活性都很强,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多样化,很多教师不喜欢拘泥于课本来进行教学,还有的教师甚至完全抛开课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可能是因为受高考的影响,所以,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把知识点都吃透,再进行巩固,除此之外再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就渐渐的失去了兴趣,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转化为了应付高考。究其原因,因为学生没有感受到语文的美、语文的乐趣,做个简单的比喻,如果别人没有吃过葡萄,只是听葡萄被夸得很美味,最多只是脑子中有个大概的模糊的印象,具体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只有亲自品尝才能体会到。学习语文亦是如此,只有学生自己感受到了语文的乐趣后,才会想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之所以有教材这种东西的存在,是因为它是集合了很多优秀的、可借鉴的文章为一体的,适合教学的工具。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典型的、精彩的文章,值得学生学习和欣赏,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完全抛开课本,即使有部分的课外拓展,最终也要回归课本,回归语文的自然本真。
二、博观而约取
我们探讨的是基于语言探索语文本真的方法,如果只注重方法和技巧的培养,而忽略积累的过程,就好像是要建造一座大楼,只有建楼的方法和技巧,全然没有实物,没有一块块砖头,没有钢筋混凝土,都是空谈。随着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传统方法,多以技巧的培养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比如在高中必修一戴望舒的《雨巷》,其中描写“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凄清又唯美。一般教师会让学生描写他们笔下的美丽姑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只有有日常的积累作为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段精彩的人物描写。因此,想要让学生有个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就要给学生灌输要多背多读多积累的思想,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回归基础,回归语文的本真。
三、疑义相与析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开嘴巴吃下去是一个过程,吸收和消化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学习更是如此,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反思、感悟,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苏东坡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通过文本多角度探究文本内涵,语言即是最基本的一环。比如高中必修二中的《离骚》,学生琢磨屈原《离骚》的写作目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这便是《离骚》的纲!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忧愁幽思”的感叹和司马迁“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的感叹是否是同一种心理契机?
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通过文本语言进行反思和感悟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感悟反思的过程教师是无法替代的,更不是通过教师讲解就能完成的,必须由学生通过自己来完成,多次练习,最终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教育就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反思、感悟,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学生为核心,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反思、感悟。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越来越失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基于语言探索语文的本真,首先要回归课本,因为它是集合了很多优秀的、可借鉴的文章为一体的,适合教学的工具;要求学生多背多读多积累,增加自身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感悟,通过自我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语文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变,但要注意万变不离其宗,不能失去语文的本真。
参考文献:
[1]田江.追寻语文本真,构建高效课堂.《华夏教师》.2015(5):68.
[2]姚小红.坚持语文本真打造高效率课堂.《开心:素质教育》.2017(6):41.
[3]庄鸿海.打造高效课堂,回归语文本真.《考试周刊》.2016(7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