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中学政治教学的思考

2018-06-04陈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陈阳

【摘要】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呈现出良好局面,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中学政治课教学的不断深化,就要明确中学政治教学的现状,分析造成问题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中学政治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81-02

一、中学政治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的政治教学都是由老师口若悬河的讲授以及学生奋笔疾书的记笔记来完成的,教师通过将本节课的重难点转化为板书,学生再将板书转移到书本上,完成政治課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教学的深入开展。

在这样一个“分数是学生命根”的背景下,老师只是单纯的想提升学生的成绩,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思维,只将课堂局限在45分钟的时间里,忽视了学校中和社会中对开展政治教学的有利资源。并且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思维受到的影响很大,对政治教学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新课程改革给政治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表面上课程变少,书本变薄,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是更高。课程内容里加入了许多新的问题。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其思维却跟不上新课程的发展。今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思维形式和以往的学生不同,怎样和学生沟通,怎样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政治教师需要面临的问题。

二、造成中学政治教学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一方面,作为政治教学实施者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政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将教学重点放在成绩的提升上,殊不知政治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有重要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人,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时也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背书中的重点,而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客观原因

一般的政治教学都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这样只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真正的实践课程难以实施,无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政治教学所带给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 一本政治书贯穿整个学期,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三、解决中学政治教学问题的办法

(一)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中学政治课并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它有着和别的学科不同的特点,需要广泛的联系实际生活,并且还需要与语文和历史的科目相联系。语文为学生学习政治课打下语言基础,而历史则为学生学习政治课提供实际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有真切的现实依据做依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手机媒介进行政治课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手机持有率越来越高。单纯的限制手机进入课堂可能适得其反,不如将手机媒介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十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机迅速搜集最近发生的重大时政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点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政治课教学要联系社会生活的热点

首先,政治教师必须要对重大时事问题有很强的敏感度,将发生的时事问题和书本知识相结合,选择对学生有利的知识进行讲授,在进行授课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教给学生对时政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能力,对正在发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将书本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使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

(四)政治教学中尝试多元互动教学

在中学政治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整个教学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的良好品质得以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里开展多元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互动教学的开展,让学生的潜力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五)创设真实的情感体验情景

政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参与度也是衡量教学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事实证明调动学生情感的体验式教学比单纯依靠老师灌输式教育和学生机械、刻板学习效果要好很多。这就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进行课堂体验式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1

[2]祁尚锋.对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J].考试周刊.2013(72):8-9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