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教学中担当精神教育初探
2018-06-04何荣荣
何荣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附录中指出开设《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应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发展跟不上其速度。这导致世风浮躁,急功近利,人情淡薄。尤其是年轻人自私自利,责任意识缺乏,没有崇高的理想。加之课堂的功利性,对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的严重不足,近年来,校园问题层出不穷,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语文课堂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
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选入了最代表诸子思想的篇章,是对学生进行担当精神教育的极佳教学资源。先哲们观点不同、主张迥异,但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是为救治动荡社会开出药方。这种责任感源自那个改革时代独特环境下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的深层是对他人对天地自然的觉解敬畏、深情远虑和悲天悯人的挚爱情怀。当人有了忧患意识,开始承担责任时,便催生了自身的坚强的意志和奋发的精神,便积极主动地去完善自己的修养,追求理想人格,成就人生。先秦诸子言论中凸显出的伟大的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的忧国爱民精神及执着的理想人格追求情怀共同构成了先秦诸子身上共有的、可贵的“担当精神”。具体梳理见下文。
一、社会责任意识
诸子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患意识,直接外化为匡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孔子。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社会责任意识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便是《论语》选读。第一课便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则“仪封人请见……”直接表现了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选择了这一目标后,孔子从来没有动摇过,并为此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卫国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他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做人民的导师哩。
可是,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的人对孔子不理解,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楚狂接舆更是嘲讽孔子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阻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孔子则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面对长沮、桀溺的不屑,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概括了。
不仅如此,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着上。为达到目标,他百折不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在明知道术不能推行的情况下,仍“知其不可而为之”。雅思贝尔斯说:“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孔子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凝聚和糅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薪火相传,绵泽至今。
二、忧国爱民精神
1.孟子的民本意识
孟子与孔子的经历相似,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从而将孔子的忧患意识延伸出更广阔的范围,形成直面现实的忧国爱民情怀。
关于忧民,孟子如是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要想成为天下的王,就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关于这一点,荀子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体现了他们的“民本思想”及忧国之情。
2.墨子的“兼爱”精神
墨子寻求世乱的根源,将他归结为一种自私的爱,即自爱而不相爱。墨子认为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的发生,都是因为人跟人不相爱,而要消除这些混乱,就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这样,自然就会“交相利”即互相使对方得利。
虽然孔子和儒家所主张的爱是有差等的,而墨子主张的爱,则是普遍的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爱,但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相爱”都有人要关爱他人的意思。
三、人格追求情怀
1.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格追求意识
面对责任,孔子深知任重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而特别强调修己。孔子认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天下,提升自己的修养来承担社会责任。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喜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孔子对德、学、义、喜等人的内在价值和修养不能施行的忧虑。做不到“内圣”,那么“外王”的理想便无法实现。
孔子强调学习。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所说的“学”有特殊含义,不仅指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指人格修养。
孔子说,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語谨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还说自己只知道一个好学的弟子,就是颜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显然是就品行修养而言的。
2.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人格追求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要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心志,养成“浩然正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居天下之个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种执着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可谓真正的大丈夫。而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可以担当社会的重任,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挺身而出,为民族大业和人民利益舍身取义,杀身成仁。
3.庄子“逍遥游”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人生在世,应当有高远的追求。“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不过是达到了人生的一种小境界而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以及“御风而行”,不曾迫切追求福祉的列御寇,都未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那利用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的人,不偏执自我、不汲取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达到人生至高境界——逍遥游。
逍遥游的境界我们一定达不到,庄子的观点我们也可以不完全认同,但他思想的精髓我们应接受,即人生在世,应当有宏大高远的志向,应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的思想。
总之,当今社会方方面面都急需传统文化的弘扬,尤其是担当精神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担当精神,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是品质的彰显,是意志的锤炼,是价值的体现。高中语文课堂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精神的引导,教师需要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责任意识;学生更需要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再度崛起而努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