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6-04张睿
张睿
【摘要】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更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对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36-02
1.引言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物流及物流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数量约有5000万,占全国就业人数的6.5%左右。但是与庞大的就业人数相比,物流管理人才却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特别是在全社会物流总额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之势。为解决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也成为了当今的热门专业。我们应该看到,虽然高校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措施为社会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但是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跨专业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存在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胜任物流管理岗位的要求。因此,如何优化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岗位的人才类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就是要培养出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定义,一是指从事运输、仓储、储存、装卸、搬运等工作的技术应用人才,二是指在掌握必要的物流操作技能外,还能對物流各个环节和物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设计、评价,并能对整个过程进行协调管理,实现物流成本最优化的综合管理人才。
3.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1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大多时间在课程中度过,所以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需要强调学生综合性、整体性的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高校要随时关注物流行业的市场动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体系的构建要以物流理论为核心,并且以物流职业岗位能力标准来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尽快寻找出符合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最后,在课程设置上要克服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岗位实际的弊端,把握好理论服务于岗位实践的原则,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
3.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可以促进学校和用人单位就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问题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一方面用人单位参与到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规模和实力,让学生能够获得与物流管理岗位需要相匹配的专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参与到岗位工作中,减少后续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师资力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实现产学研合作教学的一体化发展。
3.3“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十二五”以来,“双师型”教师理念在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得以广泛推行,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所以在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比如,学校可以与用人单位签署长期合作协议,选派骨干老师和青年老师到企进行考察或挂职锻炼,并把企业实践纳入到平时的考评范围内,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物流管理中的问题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经验。另外,学校给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鼓励有条件的老师考取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学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
3.4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制度
因为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查时,要避免传统笔试考试为主,实践操作检验为辅的考核制度。而通过多种形式结合的考核制度的建立可以在考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以相关岗位涉及到的职业能力为考查目标,比如物流专员、调度员、仓管员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相关的行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强化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由平时表现、理论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三部分组成,甚至是把考核任务下放一部分给实训基地,根据学生在实训基地中的表现来给学生打分,杜绝传统期末考试中学生打突击的情况,促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少妮.论职业能力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 西部大开发旬刊, 2009(12):41.
[2]郑月花.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情, 2014(49):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