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镇幼儿园“礼爱”教育下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018-06-04刘盈利
刘盈利
【摘要】蒙台梭利指出: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6岁。孔夫子说:“少时若成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带着良好习惯走向社会——这不仅仅是孩子应有的权利,也是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共同的责任。
【关键词】乡镇幼儿园 “礼爱”教育 良好习惯的养成
【中图分类号】G25: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014-02
通过日常观察、问卷调查等途径,发现随着长期以来,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推行,乡镇幼儿独生子女的概率也在逐年递增。因此,很多家庭是4-2-1结构,即4个老人、2个家长、1个小孩,因此孩子在家庭当中是非常受宠的,再加上乡镇幼儿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自身约束能力较弱,祖辈家长占多数,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更加不易。因此,幼儿园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
一、营造教育环境,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打造基础
1.形成园级教育理念,齐心协力
孔夫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礼仪之邦”的美称。近年来,在国内相关礼仪的教育研究也不在少数,我所在的幼儿园也看到了礼仪教育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同时为了规避礼仪教育中常用的说教、训练等方式方法影响幼儿行为的持续性,融合“礼仪”与“仁爱”,形成了“以礼化性,以爱育心”的教育理念。
大环境对每一个生命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我园“礼爱”教育的持续推进,通过所取得的良好成果与反响,让我们更加坚持幼儿园带头,营造“礼爱”大环境,让孩子自然成长,让良好习惯自然形成。
2.合理的表扬与批评,内在推进
谷田雅春说过:“要培养好孩子,首先要表扬,肯定孩子的优点”,《孟子·离娄上》提到过“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可见,肯定和表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有多么的重要。当然也不能一味的表扬,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应该认真分析原因,进行恰当的评价,耐心细致地引导幼儿改正,或者给予幼儿积极的暗示,来帮助孩子改正。
3.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在幼儿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教师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所以要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应该在做好教育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
二、注重家园共育,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创造条件
家长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如果具备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案例:在幼儿园有两个同班的小朋友,一个叫琳琳,一个叫琦琦,两家的家长是好朋友,几乎每天早上都是一起入园。琳琳总是笑眯眯的、声音甜美的与保安叔叔、保健老师、小朋友问好,可是琦琦确经常板着个脸,问不问好全看心情,有时候还会翻白眼,脸扭到一边说一句:“不喜欢他们”。这个现象让我们十分费解,明明两家家长关系挺好的,怎么带出来的孩子却截然不同呢?带着这个疑问,通过观察与询问,我们发现了症结所在:琳琳的妈妈每天早上都会笑容满面的和见到的每一人打招呼,在琳琳情绪不高的时候,这位妈妈会耐心的开导孩子,琳琳做错事情的时候会及时指出,并引导孩子改正;琦琦妈妈每天早上总是板着一张脸,不论是门口的保安叔叔还是班上的老师都难听到她一句主动、高兴的问好,对琦琦也是一味的宠爱,甚至不喜欢老师或其他人指出孩子的错误。
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注重家园共育、家园同步是促进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保证条件。
三、坚持遵守原则,为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提供保障
1.科學指导性原则
社会的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的多元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学会从多元的教育中筛选出适合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各年龄段、各环境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反复性原则
孩子的记忆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他们需要不断的强调、提醒来帮助记忆形成。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时,教师应给予他们反复的实践机会,要努力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不厌其烦的对他们进行提醒与引导,不能剥夺孩子们学习、实践的机会。
3.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既是幼儿园与教师间的一致性,也包括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园的责任,也要求每一位家长能够通过与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家园沟通,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方向,做好配合。给予孩子时间与环境的保证,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练习、实践、巩固。所以,我们应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共同努力,为孩子的人生送上一份珍贵的礼物!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