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现状研究
2018-06-04周龙刘志锋
周龙 刘志锋
【摘 要】本文以广西“六普”数据为依据,分析广西当前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发展的有利因素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注重规划的科学、布局的合理;重视场馆赛后的運营管理,注重场馆功能设计的复合化;引入现代企业化制度,积极推进体育场馆两权分离改革;进一步培育场馆专业运营商,重视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而推进广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
【关键词】广西 体育场馆 建设 运营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C-0165-03
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体育场馆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广西区内体育场馆在存量建设、地域分布、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场馆供给结构不合理、管理机制体制陈旧、对外开放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六普”数据为依据,深入分析当前广西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状况,为日后场馆在市场化运作当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一、广西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现状
(一)场馆存量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以场馆数量与规模增加最为明显。通过广西“六普”数据公报得知,广西一共有体育场地74182个,其中用地面积为7600.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50.30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也达到了5576.18万平方米。同时,对比区内2003年“五普”数据可知:在场地总数量上由过去的43268个增加到74182个;在用地面积上由过去的5941.2万平方米增加到7600.48万平方米;在建筑面积上由过去的 113.73万平方米增加到350.3万平方米;在场地面积上由过去的3627.24万平方米增加到5576.18万平方米;在人均场地面积上由过去的0.75万平方米增加到1.18万平方米(见表1)。在这短短十年间广西区内体育场馆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取得了明显的增加,主要归因于全区积极贯彻与落实了国家在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等方面上所给予支持的政策导向。
(二)场馆地域分布逐步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六普”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自治区内14个设区市所拥有的体育场地数量日渐增多,场地数量排名靠前的八位分别是南宁市(11687个,占比为21.33%)、桂林市(7442个,占比为13.58%)、玉林市(6849个,占比为12.5%)、百色市(6696个,占比为12.22%)、河池市(6081个,占比为11.1%)、贵港市(5794个,占比为10.57%)、崇左市(5209个,占比为9.51%)、柳州市(5036个,占比为9.19%)(见表2)。对比发现作为广西区内经济并不算发达的河池市、贵港市、崇左市在拥有体育场地数量方面都要明显多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柳州市。此外,对比“五普”数据也发现,最近几年广西区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所拥有的场馆数量上的差距正在日益减少。
(三)购买场馆公共服务模式逐步实施,场馆对外开放效果显著。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创新模式,是破解当今国内场馆运营管理困境的又一路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截至2014年底广西一共有87个场馆通过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办法,获得了国家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的专项补助资金。如广西体育中心主体育场适用于补助资金补贴标准的甲类类别(座位数达到60000个及以上)因此获得350万的专项补贴;广西体育中心体育馆适用于补助资金补贴标准的乙类类别(座位数位于6000-9999个之间)也获得200万的专项补贴;又如柳州市游泳馆适用于补助资金补贴标准的丙类类别(座位数位于1500-2999个之间)也获得150万的专项补贴。此外,还有许多符合以上标准的体制内场馆都享受到了国家的专项补贴,使得区内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状态,开放时间也远远超出国家的标准,惠及人群较广。
(四)利于场馆运营的支持政策增多,公益属性进一步彰显。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许多有利于体育场馆健康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对国内整个场馆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自治区政府最近几年也研究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如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中提出在2015年前区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平方米且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要达到40%以上;又如2017年《广西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参与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同时,广西区内在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对外运营开放工作中,先后制定出了许多地方性政策文件,如《自治区体育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的通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每年都对区内实施免费低收费对外开放的大型体育场馆的名单进行公示以及对专项补助资金是否用于公益活动进行不定期的督查。
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场馆配置数量的不足。广西作为经济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体育场馆数量的供给上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同样符合全国特点。即现广西区内所拥有的场馆数量总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往往也处于落后水平;加上最近几年全区人口正在不断增长,从而导致场馆数量的配置与现实需求不平衡现象的发生。另外,在广西区内不同系统内场馆的供给和城乡间场馆的供给方面也同样存在供给结构失衡现象的发生,具体表现在场馆数量和场馆面积的配置上事业型单位要多于企业型单位、城镇地区要多于乡村地区。最后在人均占有量上广西(人均场地面积1.18平方米)也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人均场地面积1.46平方米)。
(二)比赛型场馆设置较多,而群众需求较高的健身型场馆偏少。调查发现,目前广西区内所拥有的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大多为比赛型体育场馆,且数量较少。与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西所拥有的多功能健身型场馆的缺乏,这一状况致使区内乐于健身的人民群众找不到合适的健身场所。另外,目前区内绝大多数的大型场馆在多功能的开发与应用明显存在不足,这一状况易导致广西无法承办大型的综合性国内外体育赛事,无法举办有影响、有规模的国际体育单项品牌赛事,制约了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在广西的举办。这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和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利于广西的对外开放、区域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的全面繁荣发展。
(三)资金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运营效益不尽理想。实地走访广西区内各大中型体育场馆发现,其中大多数体育场馆的经费来源是以差额拨款为主,其次是以合作经营和自主经营收入为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内体育场馆业整体市场化程度较低,过度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缺乏场馆产业化经营的意识与活力。如通过自治区体育局2014年和2017年大型体育场馆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督查情况通报得知,广西区内在2014年获得补助的不同类型场馆为87个,2017年获得补助的也达到了76个;此外以上两年中所获得补助的场馆全部都为区内规模较大的体制内场馆,几乎都靠政府拨款或补助来“养活”,运营管理模式单一,以事业单位自主运营为主,易造成场馆在经营创收的能力上变弱。
(四)场馆运营企业化水平较低,业内专业人才紧缺。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广西区内大部分大中型体育场馆在运营模式上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事业单位内部经营,在场馆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上级补助与拨款,企业化改革未曾涉及。易造成场馆收支不平衡,运营整体效能不高;场馆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受限,从而进一步削弱场馆在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能力。同时,因受事业单位自身管理体制的影响,场馆内部员工在来源上大多数都不是从事场馆运营管理或体育营销的专业人员,场馆人员主要来源为机关调动、专项安置、退伍分配、事业单位招聘,因以上人员在从事场馆经营与管理方面都缺乏经验,易出现场馆在未来的经营创收上出现“等客上门”的被动现象。
三、未来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体育场馆建设资金的投入,注重规划的科学、布局的合理。体育场馆作为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已经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们一致的认可。在未来“健康中国”的建设当中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全民健身公共设施的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场馆并参与运营。在体育场馆的建设当中应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着眼于当地城市发展和周边体育人群的现实需要,注重室內与室外场地、乡镇与农村、场地结构类型布局的合理化,同时应重视对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
(二)重视场馆赛后的运营管理,注重场馆功能设计的复合化。体育场馆赛后的利用一直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在现实当中体育场馆通常都是一个个巨大的体育建筑所需投资资金巨大,如何去解决场馆赛后的利用问题已成为我国场馆行业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国外相关实践表明,在场馆的设计当中就应将赛后利用考虑进来,同时要注重场馆设计的复合化与使用功能的多样化;重视场馆周边配套设施的开发,以便在非赛时为群众提供美食、休闲娱乐、购物、商务会议等非体服务;重视专业运动场地功能的日益多样化,以便在举办大型赛事后提高场馆对外出租的利用率。
(三)引入现代企业化制度,积极推进体育场馆两权分离改革。目前正值我国倡导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类型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中,积极引入和运用企业化现代制度,有序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二者相分离的场馆改革,这对激发我国场馆行业的活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省无锡市训练管理中心和所属体育场馆,在2005年中心将经营权委托给了无锡市博威体育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对中心的各类型场馆进行经营与管理;通过两权分离的改革使得中心在经济效益上由亏转平,在社会效益的获取上以免费、中低档消费为主,以会员消费为辅的形式向群众提供健身服务,获得了当地市民的一致好评。此外,国外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将公共体育场馆通过委托经营管理的形式委托给专业化的社会资本来运营,是解决场馆运营难题的又一路径。
(四)进一步培育场馆专业运营商,重视营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当今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的引入是增强场馆(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66页)运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场馆发展水平的好坏也直接受到场馆运营能力的制约,而场馆运营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场馆内部的管理是否达到专业化与经济化。因为专业的场馆运营商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丰富的活动资源以及无与伦比的专业知识;其既切合当今场馆运营管理走向市场化的现实需求,也迎合当今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所以在市场化背景中场馆的运营主体应适当放开场馆的经营权,在兴建场馆之初就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择优选取专业运营机构来参与场馆运营;同时也应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的契机,不断借鉴对外的经验和方法为日后打造属于自己的运营团队做好储备;最后应重视场馆行业的商业开发,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一些新媒体技术来提高场馆对外营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干才,周龙,韦棨文,等.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问题与对策——以河池市为例[J].广西教育,2017(23)
[2]刘志锋,周龙.昆明市体育场地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7(7)
[3]陈元欣,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5)
[4]陈元欣,王健.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企业化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