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军关记古

2018-06-04贾东红柴福善

北京观察 2018年5期
关键词:平谷区长城将军

文 贾东红 柴福善

作者贾东红系平谷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科长

柴福善系平谷区政协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

将军关,又称将军石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进入北京段东端第一座重要关口,历史上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原称将军石关。该关位于平谷区东北部的高山峡谷中,关口之外便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陡子峪乡,关城之内是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将军关村,1946年之前隶属河北蓟县。

将军关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属蓟州总兵备道管辖,明隆庆三年(1569年)经蓟州总兵戚继光重修,现为北京仅存的明代石关城。据《四镇三关志》载:“永乐年建正关水口, 东西墩空, 大段头山墩空, 通众骑, 极冲, 迤西通步缓。”

悠远的将军关

据说将军关的正关建有并列城楼3座,为砖石结构,中高约13米,左右次之,周长约100米。楼分3层,上层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层驻兵戍守。清朝康熙年间《蓟州志》载:“将军石关,原设把总一名,外委一员,守墩兵九十九名。节年俸,裁兵四十四名,现存兵五十五名,向属马兰路辖。顺治十七年改隶蓟营……”

将军关城垣遗址

关城有券门3个,高宽均约为3米,可通骑往来。门南为演武场,正关东侧是水关。《畿辅通志》载:“将军关,在州西北七十里,有把总驻守。正关水口数十丈,前后俱宽,十马可并。”

关城南侧演武场内有巨石一块,是守关将军点兵处和指挥台,通称“将军石”。相传明初有位都司将军,曾登石布阵,连续打退三次来犯之敌,并大获全胜。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蓟县志》载:“石高三丈六尺,兀然矗立,形基状伟,上刻‘将军石’三个大字,为明成化参将王杞书,关遂亦以此石之名名之。”

关于“将军石”,还有个传说。相传,明初有塞外蒙古铁骑来犯,一路烟尘滚滚,气势汹汹。驻守的都司将军年事已高,但他临危不惧,从容镇定地登上巨石,登石布阵,指挥将士迎敌。从早上打到中午,又从中午打到晚上,一连打退数千敌兵的三次进攻,终于大获全胜。那位老将军自始至终,站在石上指挥作战,由于劳累过度,吐血而亡,一腔热血染红了巨石。50多年后,即明成化元年(1465年),参将王杞来此关巡视,听闻此事,被老都司的忠勇精神所感动,即书“将军石”3个字,镌刻于一块汉白玉石上,并镶在巨石中,以旌其行。自此,这关便又称为将军石关。

至今,巨大的将军石依然不改初心地矗立着,石上刻有“将军石”3字。在平谷区博物馆,一座模拟的将军石关城依山就势、气势恢宏,关城的壮美和地势的利用相得益彰,处处显示着它曾经的气魄与辉煌。

在中国历代长城中,明长城的工程最为坚固,军事防御功能也最为完善。只是,看似万无一失的长城防御体系最终却没能抵挡住清兵入关。据《平谷县志》记载:“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兵从密云县墙子岭入关,后连克黑峪关、黄家寨、古北口、将军关。清兵攻克平谷县城。”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大举进入山海关,从此山河易主。

失去军事实力,长城便如同虚设。也许,唯有民心的服帖和归顺,才是扫平边患、护卫江山真正的“长城”。

漫步平谷第一雄关

规模宏大的将军关大部分毁于战火,现唯有关城基址和巨石屹立。这里距平谷城区22千米,地处两山对峙的谷口,两侧山峦绵延高耸,谷口地势开阔无遮无障,宽阔的将军石河由北向南穿流而过。这座关城正是以山、水为障,架在两山之间,横跨石河之上。如今水上建筑已无,仅存东侧一段城垣,上有敌楼台基。

敌台券门

整个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长80米。敌台遗址东西长20米,南北长18米,残高8米,当地人称之为“正北楼”。其基础为大块条石垒砌,上为砖筑,内侧建有一石券门,可拾级而上。台顶部青砖砌筑,白灰勾缝,较为平坦。

相传,在将军关城墙上,曾生有两株古柏,一高一矮,一粗一细,相依相靠,形同兄弟。明朝灭亡后,驻守的清军将其中高大粗壮的那株柏树伐去盖房用了。随后,村里便发生了一件怪事:一天晌午,全村人在揭开缸盖准备舀水做饭时,均发现缸里水中倒映出一株柏树的影子,枝衰叶败,毫无生气。这天夜里,全村的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一名年轻人自称是柏弟,与村里人聊天,说是国破家亡,兄弟分离,苟且偷生,不如去死。后来,余下的那株柏树果然枯死。当地人称其为“忠义柏”。

高耸的“将军石”如今和一株柏树依偎在一起,石上原刻字迹已漫漶不见,现被重新书写了。“将军石”南侧的一通仿古石碑,上书“将军石关”四个大字。

关城与长城相连,从北京段长城的起点大松木顶第一号敌楼开始,由东侧山峰之巅一路蜿蜒而下,数座烽火台遗址也在附近。2002年,将军关城垣遗址及东侧500米长城墙体开始进行修缮,至2004年完工。修缮施工中,曾清理出石雷、铁炮、炮弹、铁镐、铁箭头以及明崇祯七年(1634年)分修边墙城志等重要文物。

将军关的独特之处有四:其一,关城内的“丁”字街,同平谷近邻天津蓟州区黄崖关内的八卦街类似,均是从防御角度设计的,现在依然保持原有布局;其二,关城楼东侧建敌台;其三,关城楼上建有一回廊式铺房,铺房在长城上是一种很普通的建筑,多为“井”字形布局,而回廊式结构较少;其四,敌台券门左右的墙体砌有10个“U”形凹槽,间隔2.9米,用异型砖拼砌,上深下浅,过渡极为平滑。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凹槽设在面向关城的一面,而不是面向关外。其用途说法不一:一是往楼上运送东西的溜道;二是作为石雷口;三是作为排水设施。其确切用途有待进一步研究。

将军关古村新貌

关城下曾经的屯兵之地如今演变成将军关村。村庄紧邻关城东南侧,面积约3万平方米。据说,关城南1500米处原建有进关牌楼,造型高大雄伟,是旧时将军关村的重要标志。

将军关古村原有围墙,设有南门和西门。因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既是重兵戍守之地,也是文化融合的地区,古村内原有寺庙祠堂多处,如观音庙、五道庙、娘娘庙、山神庙、关公庙等,村北有别具风格的钟楼和鼓楼。如今,漫步古村,旧时街巷和少数传统民居依稀保留着历史原有的样貌,随处可见的“丁”字形小路可见证当年戍守官兵攻防进退的智慧。

在古村之南,连续三期的将军关新村别墅群整齐别致,并于2006年荣获“北京最美乡村”的美誉。村北依然有古老的将军石河水不离不弃向南而来,为这一关一村增添了无限灵动之色。古村的山上山下有众多板栗树,每年春天,馥郁的花香萦绕在长城脚下,为古城平添一抹春色。当长城的功能也从战争防御渐变为今日文化与家园的符号,长城脚下的村民终于得享安宁、真切而幸福的生活。

罗哲文与将军关之缘

罗哲文,世称其为“长城的守望者”“万里长城第一人”。 60多年中,“累登九镇三关险,踏遍长城万里遥”,罗老几乎走遍了中国的长城,始终致力于长城的保护工作。而将军关,也与罗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10月,罗老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文物专家,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主任侯仁之等视察将军关段长城,提出修复长城和关口的设想。尽管已做出修复概算,但在当时的境况下,该设想因诸种原因而没能成行。

2003年5月29日,罗哲文考察将军关长城,于将军石前留影

2001年12月,已是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的罗老,与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副处长柴晓明一起,再次考察将军关长城。对平谷的石质长城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应属明代早期,并对如何修复进一步提出建议。

2002年4月,罗老及朱希元、成大林、吴梦麟等长城专家,被平谷区政府聘请为将军关长城修复工程顾问。罗老等对将军关长城修复、整体规划、管理体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性意见。9月,将军关长城敌台、城墙一期修缮工程顺利开工。

2003年初,正因罗老等专家的鼎力支持,将军关工程被列入“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重点工程,列为市政府60件实事之一。5月,罗老等3位长城专家,考察修缮中的将军关长城。对修缮中清理出来的长城遗址、长城结构、年代、营造做法等做出鉴定,并仔细查看出土的铁炮、石雷等文物。罗老当时虽已近80高龄,可一如既往,挎着一大一小两台相机,走下攀上,拍个不停。考察后,罗老对将军关长城修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保护利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猜你喜欢

平谷区长城将军
耕地肥力空间特征与提升策略研究
北京市平谷区大桃生产现状调查分析
哼将军和哈将军
登长城
将军
北京市平谷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
将军驾到
我爱多姿多彩的长城
长城,长城
将军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