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进语文课堂的创新实践
2018-06-03汪应耀
汪应耀
十九大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同志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怎么少得了中华戏曲的繁荣。中华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无论“唱、念、做、打”的精致和博大,还是“手、眼、身、法、步”的灵巧和精深,仿佛都是老祖宗在告诉我们:艺术的美轮美奂也是坚韧不拔的呈现。
戏曲进校园太有必要了!但进校园的概念还太宽泛,应該让我们的戏曲走进音乐课,更应该大胆尝试,让我们的戏曲走进语文课,贴近孩童心。
语文老师眼中要有文,心中更要有戏
戏曲的传承,不能只靠专业演员,老师应是主力军,尤其是语文老师。很多老师说戏曲太难。难啥呀?现如今,有谁不熟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又有谁不会哼一句“苏三离了洪洞县”?三岁黄口小儿都能跟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旋律扭一扭呢!
所以,对老师的培养很重要,尤其是主动性的培养。我们要让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尤其是语文老师先动起来。当我们的老师有了一定的戏曲涵养,开口有腔调,久而久之,孩子们眼中自然就有戏文了。
语文课程要创新,语文老师先要会唱“戏”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应该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科目。可我们的学生害怕过多的读、写、背……甚至是抵触学语文。我们的孩子们应该怎么学语文,语文老师应该怎么教?
新编中小学教材中,增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经典名篇的比重。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有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吟唱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很喜欢。我们的老师必须把“教材建设”这曲“戏”唱好,甚至可以唱着戏来教语文。
记得在给四年级孩子教学校本课程《木兰辞》时,我曾非常迷茫,面对长篇大论,孩子们甚至有急躁和厌烦情绪。但我很快就冷静下来,首先,不能急!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面对经典,贪多求快,是对教育和孩子们最大的伤害。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年段目标的要求,我先让孩子们课外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并帮助孩子们初步弄清了《木兰辞》的大意,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快速并牢固地背诵《木兰辞》,完成必要的积累。这也是所有老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没有捷径,查找资料,潜心备课,组内交流……
一个大胆的构想成型了——如果把长篇的《木兰辞》分片分块,难点不就可以突破了吗?《木兰辞》以机杼声开头,我就把这一段编成孩子们喜欢的童谣;花木兰和豫剧的关系也是孩子们熟知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孩子们可喜欢了,把木兰出征和回朝的一段编成豫剧唱出来,真是绝了!
于是,“巾帼女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美名传!万里赴戎机,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哪),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啊)!”的豫剧旋律在教室里响起,不到五分钟,孩子们竟然都会唱了。
花木兰胜利归来,要梳妆打扮一番了!那就把梳妆打扮那一段用京剧《卖水》的念白让女孩子念出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你看,男孩打节拍,女孩用荀派花旦念白,朗朗上口,场面热烈,合作共赢,画面唯美!
是豫剧旋律美,还是孩子们唱得美?是学习已经真实发生了美,还是木兰长得美?我想,应该是各美其美吧!
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呢?其实就是一堂简单的背诵积累课,只不过我采用了很多贴近孩子们身心,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罢了!童谣,豫剧演唱,京剧念白等方式,孩子们笑着,律动着,背诵着,秩序井然。难点突破了,文章入心了,效果明显了。悄无声息中,祖国的传统文化——京剧,豫剧等也如汩汩清泉,流出了孩子们的口,浸润了孩子们的心。
戏曲传递中国情怀,诗文铸就世界眼光
语文课上,到处可以触摸到戏曲的韵律,我们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有这种敏锐的审美力。
在教学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时,我特别看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术史上的巨大价值。
记得我和孩子们学完了这首诗,对古人折柳相送的情意念念不忘,意犹未尽之时,我展开了拓展教学。我不仅让孩子们找出了大量的送别诗,还让孩子们说一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口相传的,关于送别的民间故事,孩子们一下就说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我抓住这个机会,和孩子们一起学唱起了最具代表性的越剧《十八相送》。越剧旋律的美真的是具有直抵人心的穿透力!当祝英台唱起“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枝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的时候,孩子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喜鹊蹬枝送祝福的画面,所以,梁山伯唱响“弟兄二人出门来,门前喜鹊成双对,从来喜鹊报喜讯,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的旋律时,很多感性的孩子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在爱的大同世界里,诗文和戏曲可以把人间最美的离愁别意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近期,中国的昆曲王子张军在欧洲巡演,受到了国外粉丝疯狂地追捧。尤其是他演出的《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美妙的唱腔,优美的身段,醉人的情景,梦幻般的诗文,连“老外”都没有欣赏障碍,足以证明诗文和戏曲的联姻是超有国际范的。
当昆曲演员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唱腔让“老外”如痴如狂时,我们的语文老师,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找到了学生害怕学语文的根源?我们是不是该在备课方式和教学实践中行动起来,不要包场整节课,更不要眼睛只盯着分数了。
语文课上,老师们完全可以把戏曲与语文教学巧妙嫁接,让语文课上得流光溢彩、活色生香。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不仅能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更能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你不仅教给了孩子们语文知识,也为他们带来了奇妙的艺术审美体验,语言和艺术之美在语文课堂上完全可以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戏曲走进语文课,杏坛赏心乐事生。戏曲,真的可以让我们开口“白日依山尽”,浅笑“黄河入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