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出来的儿童哲学

2018-06-03石爱萍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4期
关键词:观点哲学动物

石爱萍

儿童哲学,是一种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充分挖掘儿童好奇的天性,培养儿童发现、辨析、判断、创造能力的学问,能引导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构建、自我成长。我们在未来课程实验班尝试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目的是想帮助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形成自我价值观。

耕一方田,为儿童种下哲学的种子

课程的开设,离不开教师。但是,对大多数老师来说,他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儿童哲学。所以课程开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让教师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于是,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了解儿童哲学是怎么回事,先丰富自己的知识。

学校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教师们了解了儿童哲学的发起人李普曼教授提倡用哲学的对话提升儿童的推理与批判思维;美国另一位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要倾听并欣赏儿童;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源于对世界的好奇与困惑。一批精心出版的儿童哲学读物,让我们直观涉足儿童哲学的领域,上海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实践,让我们真实触摸儿童哲学课程。

顺从本心,只问敢勇——我们开始探索自己的儿童哲学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希望能耕一方田,为儿童种下哲学的种子。

我们依循课程开发的正规途径,谨慎起步。最终,在不断研究和论证之后,我们确定了儿童哲学课程的总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现问题、学习方法、合理行事、喜爱自己、尊重他人,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构建、自我成长。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安排每周一课时,由专职教师任教,特聘有相应能力的教师、家长、专家共同参与。依托《儿童哲学智慧书》,以朗读、讲述、提问、交流、讨论、游戏、实践等形式开展课程。

养一方土,让儿童的思想破土而出

借鉴已有经验,我们试图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实施策略:依托合适的话题、找到有效的载体、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思考的欲望,促使儿童说出自己的观点、说出不同的观点、探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维训练、形成自我认知。

通过话题故事,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选择贴近儿童,易于和儿童生活产生连接的话题,让他们有话可说。如何更好地展开话题呢?根据儿童特点,我们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儿童对故事的喜爱与敏感,让他们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同身受,容易就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经历大量地阅读与搜寻,我们会给每个探讨主题找到最合适的故事载体。

营造空间,鼓励孩子说出不同观点。上课时,学生与教师围成一圈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多等一等、多问一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引导鼓励孩子多种意见地表达。比如:一年级学生就“外表”这个话题进行探讨时,有孩子认为从外表能看出是什么人,因为疯子一看就是疯子,乞丐一看就是乞丐;有孩子认为从外表不能看出是什么人,因为妈妈告诉他,有的乞丐是装的;还有孩子认为不能只从外表看人,因为有的人看上去很凶,其实他很好,他爸爸就是。经过不断引导,大家还讨论到,要学会辨别好人坏人,因为有的坏人穿得很漂亮。此外,我们还应有更多儿童乐于接受、能激发儿童创造力、思考力的方式。比如:演故事剧。二年级学生在演绎《夏洛的网》之“威尔伯找朋友”片段中,针对威尔伯想在新的环境里交朋友一段,教师只描述环境和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自创台词,表达是否愿与威尔伯交朋友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再揭示书中情节,就“朋友”的话题展开讨论。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发表意见容易趋同,教师也摸索出了小窍门:话题一出来,尽量避免让班上最爱发表意见、极具个性的孩子先说,容易主导整个班上的谈话趋势;话题一展开,在几个孩子说了同样的见解时,教师需及时引导不同观点的表达,可以用小型问卷的方式,先自主思考观点,再来表达。

讲究追问和反驳策略,促进儿童思考。儿童哲学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儿童发现、辨析、判断、创造能力”,仅仅只是说出观点,并不是思维训练。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追问”“反驳”能有效促进儿童思考,达到提升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的。

有追问就有思考。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弱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有意识地追问,带着儿童追到思想源头,不断反思,确认自己的观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与习惯之后,生生之间的问题追击就会产生。比如:二(B)班学生探讨“长大和自由”的话题——“你认为,长大了就自由了吗?”一个孩子说:“我不喜欢长大,我觉得长大就没有自由了。”教师追问开始,“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她说:“因为长大后会有很多规定,有许多事都不能做了,没有自由。”顺势追问,引导她关注长大后能做现在不能做的事,再次认识自由。

有反驳就有提升。如果说追问是追溯自己思想的源头,那反驳,则是在不同观点的质疑中、在矛盾点的激发中,不断反思。反驳的思考训练,也需在老师的示范和引导下进行,把钻牛角尖的儿童带出来,把偏离了话题的反驳引导回去。比如:在“你是动物吗?”的话题探讨中,有学生表达“人能生小孩,是动物。”教师反问“植物也能繁殖后代,它们是动物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植物的区别;有学生表达“人会说话,不是动物。”教师反问“动物有没有自己的语言?如果有,是人吗?”“鹦鹉能说话,是人吗?”“小婴儿不会说话,不是人吗?”引导关注人和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不断地表达与反驳中,学生逐步明确以往模糊地认识,弄清人与动物的区别,进一步了解人的特点。

收一份甜,促进儿童自我成长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今天讨论的话题是什么呀?”几次课训练后,学生有了思考问题、探讨话题的意识。在听了故事后,也逐渐能捕捉话题,说出观点。从被动提问到主动提问,从等待答案到讨论答案,从不善于提问到提不偏离中心的问题,都反映出学生思维潜力得到激活、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学生倾听与表达更完善。“我来说……”“我认为……”“我有问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纷纷开始表达见解。学生发言所占时间比例增高,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从多说到能说再到说好,倾听与表达能力明显增强。

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与把握更有效。为上好一堂儿童哲学课,教师需要储备大量资料并加以梳理,能随时应对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教師把自己设想成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尝试作答,主导话题的设定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更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同时,儿童哲学课堂对纪律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让课堂有序顺利进行,还要保持学生的活跃度,勇敢自由表达。在老师的反思笔记中有这样一段:“真是要认真对待,孩子们纯真得很,看你怎么引导,选什么内容、谈什么话题、教怎么表达、练怎么反驳、引怎么认知……都要用心为之,不负这些期待成长的孩子。”

猜你喜欢

观点哲学动物
观点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