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自然教育的实验样本

2018-06-03靖国平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8年4期
关键词:成人世界儿童

靖国平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学校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秉持“大气优雅,实验超越”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发展,幸福成长。”十余年来,张基广校长积极倡导、努力践行“自然本真”“自然从容”“自然适度”“自然和谐”的新自然教育,努力办一所不要挡住孩子们的阳光、允许学生在地上自由打滚的“田园学校”,这种极具教育改革勇气、担当和情怀的实验探索,在功利主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具有难能可贵的样本意义。

童年消逝,教育失序

36年前,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成人化的儿童”“正在消失的儿童”等许多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再次引发公众对儿童世界和儿童教育的极大关注。在波兹曼看来,“儿童世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它是从“生物世界”迈向“成人世界”必不可少的过渡、转化阶段。这个阶段虽然并不很长,但决不能忽视和省略,否则将会从根本上危害儿童的自然成长和成熟。如果成人社会过早、过急、过度地拔苗助长,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儿童,只会有“成人化的儿童”,或者“伪装的儿童”,只会有时时刻刻活在成人世界的“儿童”。

就“儿童教育”而言,波兹曼所提出的问题,即是“教育失序”。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和自由法则,僭越了儿童生命拔节必须经过“化蛹成蝶”的成熟周期。在“成人化”“速成化”“规训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制度面前,儿童缺少自由玩耍、自主学习、自在体验、自觉醒悟的时间,缺少参与各种个性化游戏和同辈群体活动的空间,童年的时空被成人全盘占领,儿童的身体、语言、认知、情感和心灵早已不属于他们自己。他们失去了独立的个体活动、同伴交往以及童年的秘密,失掉了本该属于他们的语言、动作、习惯、游戏和快乐!

事实上,整个成人社会一直都在将儿童作为“改造的对象”。儿童很幼稚,所以需要改造;儿童很无知,所以需要改造;儿童很自我,所以需要改造;儿童很顽劣,所以需要改造……在我们的教育观念里,恨不能一夜之间将他们改造成为成人社会所要求的模样。我们天天盼着他们早一点长大成人,早一点褪去儿童的味道。我们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名义理直气壮地改造儿童,抑或塑造儿童,这种“去儿童化”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们的童真没有了,童趣没有了,率性没有了,整个童年没有了。

“童年的消逝”意味着儿童世界的消失,在这种状态之下,还有儿童教育么?

儿童世界,别样花红

也许我们太操心儿童的成长、成人和成才了,忘却了他们可以自己做主、自己长大成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需要反省成人社会的儿童教育观念、制度、方法及其习惯。人类所发明的教育,说到底是由教育对象而引发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抑或是人的再生产活动。学校生活关涉着儿童生命的有序滋养以及精神世界的敞放,教育是那种被儿童的稚气、灵性、激情和智慧所召唤的事业。正如张基广校长所说,“一看到‘儿童这个词,我们就会想起他们可爱的模样、天真的笑脸和纯净的心灵,我们都会欣赏他们、赞美他们、喜爱他们,又不由自主地想去关爱他们、呵护他们、帮助他们。”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自在成长的个体生命,这种自在成长的过程犹如“春笋破土”“茧蛹化蝶”的过程。儿童的天真、幼稚并不等于无知,更不等于愚笨。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天真和幼稚,其实是教育的福分和缘分,是对教育的渴望、诉求和召唤,它唤醒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儿童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当他们呼唤教育的时候,他们便是在召唤教育。面对儿童的天真、幼稚和无知,教育者应该反省自己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的姿态,永远保持一份敬畏、担當、谦卑和包容的教育情怀。

认识儿童是一门学问,善待儿童是一种美德。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去亲近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成全儿童。正如张基广校长所说,“儿童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大多数时候,儿童在门内,我们在门外;儿童在花季里,我们在花季外;儿童在故事中,我们在故事外。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向往和走近儿童,但我不幻想走进儿童世界,我对儿童世界永远保持着向往、敬畏和尊重。”

儿童教育必须进入儿童世界,坚守儿童立场。以儿童的眼光发现儿童,以儿童的姿态亲近儿童,以儿童的方式教育儿童。儿童是喜玩的,喜玩是儿童自在以及与他人共在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是直觉的,直觉是儿童随性、整体、有机地认识外部事物的有效方法;儿童是好奇的,儿童的好奇心是他们面对和接纳一切陌生事物的认识起点;儿童是发问的,发问是儿童求知的信号,儿童的发问将他们置身于有意义学习情境之中;儿童是爱美的,儿童的审美感知有着别样的野趣、朴拙和生动;儿童是筑梦的,儿童的想象常常超越了现实,但许多想象最后都能变成现实;儿童是动作的,儿童的成长常常就在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活动和运动之中。

保卫童年,方得始终

19世纪以来,鉴于成人社会过度管束、训练和压制儿童日趋严重,致使儿童丧失了宝贵的天性、个性和灵性,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保卫童年”等口号,打响了旷日持久的“童年保卫战”。

保卫童年,需正视学校教育与儿童世界之间的距离,并且深刻地意识到,这种距离不是问题,而是差异。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等在《儿童的秘密》一书中指出,“儿童的天性和对世界的体验同大人相比大相径庭,因而在孩子与成人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一个根本不可逾越的鸿沟呢?”面对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学校教育应该努力与学生相向而行,彼此靠近。正如夏山学校创始人A.S尼尔所言,“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当学校走近儿童时,他们才会真正走进学校。

保卫童年,需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秉性、特点和规律。儿童是自然之子,我们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拥抱自然。那些令人心旷神怡的郊游、劳动、露营、野餐等活动,赤脚走在田野上、快乐奔跑在丛林中的感受,又何尝不是教育呢?儿童是游戏之子,学校教育必须力戒机械死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儿童的学习充满游戏趣味,焕发娱乐精神;儿童是思想之子,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儿童哲学课程等形式,引导学生“化知为识、转识成智”,燃起儿童思想和智慧之光芒。儿童是探索之子,学校和家庭当尽量给孩子们创设项目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情境和平台,让学生在探索中茁壮成长。

保卫童年,需谋求学校教育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平衡。新自然教育旨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坚守儿童自主、自由、自觉成长的规律,把儿童的需要还给儿童,把儿童的权力还给儿童,把儿童的担当还给儿童,把儿童的教育还给儿童。我们提倡“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并不是说要放弃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监护、教化和引导,而是要在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个体成长与教育引导、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保持恰当的、有机的、巧妙的平衡,这种平衡正是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保卫童年,需彻底反思成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观念。成人主义教育遮蔽了孩子们自由成长的阳光,“去儿童化”恰是阻隔儿童“长大成人”的祸根。功利主义教育损害了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心灵,致使他们过早地疏离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新自然教育积极倡导,为儿童创造童真童趣的理想之境、积极适度的自由之境、可爱温馨的浪漫之境和创新求变的审美之境。

保卫童年,即是成全成人!保卫童年,即是创造未来!

猜你喜欢

成人世界儿童
成人不自在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留守儿童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