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探究及对策
2018-06-02成俊花
成俊花
摘 要:在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既要重视幼儿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们的心理健康。进入幼儿园的幼儿们需要经历心理上和家长的“断奶期”以及对于新环境的适应期,因此必须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6-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6.116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愈加关注。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幼儿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们的心理健康。
一、幼儿常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
(一)焦虑
首先,幼儿与家长的分离使其产生焦虑。幼儿自出生起,与父母或养育者朝夕相处,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是构筑幼儿安全感的基础。进入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第一次与父母分离,这种分离容易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类似于第一次断乳,而此时幼儿面临的则是“情感断乳”的心理冲击。它使幼儿紧张、不安、焦躁,从而使幼儿产生了入园不适症。
其次,环境的改变使幼儿产生焦虑。幼儿在家是一直处于被关爱的环境中,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内容的规定,心理是轻松、随意的。相对而言,幼儿园的生活就显得有组织、有目的、有纪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行为举止受到了约束,幼儿心理安全的平衡被打破,使幼儿产生了紧张感、不适感,从而出现哭闹等情绪焦虑反应。
最后,压力的挑战使幼儿产生焦虑。入園前,幼儿在家往往会形成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如大人喂食的进餐习惯,大人陪睡的睡眠习惯等等。入园后,这些习惯失去了实现的时空可能,他们开始真正接触社会,也开始学习独立,幼儿必须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种挑战。面对压力,幼儿出现一定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反抗、哭闹来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
(二)好动、攻击
一部分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情绪变化比较大,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样就表现为多动、好动,甚至会影响教学秩序。还有部分幼儿则表现出了攻击性,喜欢搞恶作剧,甚至在和其他小朋友学习、玩耍的过程中会产生故意伤害现象,容易出现一些突发性问题。
(三)不良的人际关系
一些幼儿可能平时和他人接触较少,所以进入幼儿园后无论是和园里教师,还是同学,往往表现为疏远、不合群,个别幼儿较为任性,甚至有些霸道,影响了班级的和谐,也会影响班级保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优化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让环境传递给幼儿、家长一份真与爱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为此,我们要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使他们的产生“幼儿园真好玩”的心理。例如,卡通形象是幼儿津津乐道和喜欢的,我园在教学楼的楼梯壁墙上彩喷出各种卡通画,旁边有给小朋友的激励语言,幼儿们在上楼的同时听着家长念着的“你是最棒的”“教师喜欢你”等鼓励的话语。环境不仅美化了幼儿的心灵,也传递着科学的教育意识和策略,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和家长,使幼儿在积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教师教育对策
通过教育实践,教师们已经拥有很多教育经验与教育策略。例如,利用教师人格魅力、教育风格灵活多变的方式与幼儿亲近、谈话、游戏;淡化“过敏词汇”与强化积极情绪语词相结合,科学安排一日生活流程;进行幼儿园院区、走廊、班级室内温馨、优美、健康、安全的环境创设活动,做到美化、绿化、儿童化、生态型的改造,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家园、乐园。
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从领导到教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领导关注教师心理,教师关注幼儿心理。要给幼儿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首先教师要有健康的心态、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育技能技巧,以课题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学《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落实《纲要》精神的各项练兵活动,教师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关注课堂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转变到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与心理反应,以赏识的评价观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积极应答与反馈,选择适合幼儿接受的游戏形式为教学模式,使幼儿在快乐的情境活动中主动建构认识结构。
(三)利用家园联系园地,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关注家长焦虑情绪,是获得成功的关键砝码。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家庭教育进入集体生活教育的成长过程和必要经历,在这个过程里,幼儿作为个体在与周围集体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碰撞与协调中,逐渐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完成社会化的启蒙教育。幼儿面对陌生的环境、人、事,产生心理焦虑是自然的心理反应。而由于家长们对幼儿的焦虑情绪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心理准备,导致家长焦虑情绪的产生,他们的这种情绪进一步影响幼儿的心理,从而加重幼儿的焦虑反应。因此,消除家长焦虑情绪,是有减少幼儿焦虑的关键。
其次,通过家访,主动亲近幼儿。通过家访可以更多地熟悉、了解幼儿的有关身体状况、爱好、个性特点、饮食起居习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每个幼儿的“个人档案”。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家访时可以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意,愿意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这样,家访过的幼儿看到教师就会像看到朋友一样,主动亲近,从而减轻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三、结语
总之,教育本身是一项充满智慧性的工作,面对幼儿们在心理健康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仔细研究、寻找对策,帮助幼儿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幼儿们未来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成全,卢红艳.创造良好成长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0(Z1).
[2] 王成全.要让学生心理健康先使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管理,2000(3).
[3] 方丰娟,陈国鹏,戚炜颖.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J].心理科学,2006(2).
[4] 梁运佳.幼儿心理素质基本成分与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