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

2018-06-02杨慧莹

中国教师 2018年5期
关键词:仲永天才智慧

杨慧莹

田贺书《伤仲永》这节课超越了“语文教学”,实践着“语文教育”: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言语智慧和人生智慧,增长学习语文和做事的才干,使学生越来越聪明。

一、汲取言语智慧,教学生学语文

“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1],田老师本节课所教的就是“学本身”。

1.教学生阅读之法——披文入情,理解“文本之道”

“披文入情”就是通过文字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即以文本语言为凭借不知人不论世把握文本内容。要“入情”,“披文”是前提和基础,要对各级语言单位的意义予以“确认”。在确认词语和句子的意义时,田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陌生化表达”。“金溪民方仲永”,田老师发现了其表达不合常规之处:平时人们常说的是“金溪人”。在学生思维困顿之际,提示他们从两个词的反义词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引领学生发现“金溪民”三个字不仅交代了仲永是哪里人,而且还交代了他的家庭、家世、出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示范了发现问题的方法——近义词比较辨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反义词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文本是由各级语言单位组成的一个整体,田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不同级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整合”。在学生理解第一段之后,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段既写仲永是一个天才,又说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这一问题,既让学生通过整合确认了整个段落的意义,又对段中的反差有了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想法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阅读教学,实现了“读得懂”(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懂得读”(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的目标。

2.教学生写作之法——探究“想法”,理解“文何以载道”[2]

这里的“法”不是写作技巧,而是作者写作时的想法,因为“想法即写法”[3]。

在阅读之后,田老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目的出发对作者动笔前的思考过程溯源:作者希望读者吸取教训就得让读者“伤”仲永,要想“伤”就必须体会天才仲永和庸才仲永的反差;要想深刻体会这个反差,就得极力表现仲永是一个天才;要想表现仲永是个天才,就要表现他诗写得好,还要表现他没有受过教育。

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还知道了这样的文章是怎样想出来的,径言之,由“写法”探究“想法”。

二、汲取人生智慧,培养学生成“人”

语文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4]

1.谈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承,相互依存。”[5]对于学习语言而言,伴随思维的语文学习才是更为有效的学习。

在识“天才仲永”环节,田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由第一段可以知道仲永哪些信息?”这一中心问题展开对话。在交流的过程中,多次追问“你从哪里知道的”“你有什么依据”“你怎么知道的”,迫使学生在说出自己的阅读结论后立足文本找出得到结论的证据,陈述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就是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批判性思考的本质是评价”[6],“有效的思考者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加以控制,引导自己的思维而不是受其控制,在他们检验并证实任何思想观念(即使是他们自己的)之前,拒绝对其予以认可。”[7]

在对话过程中,田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结论进行再思考、论证,这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想清楚再说话”的教学。王安石的《伤仲永》既是教学“想清楚再动笔”的“例文”,又是教学“想清楚再动笔”的媒介。长此以往,当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养成的“想清楚”再说话、再动笔的习惯迁移到生活中、工作中,养成做事之前“想清楚”的习惯,也就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增添了智慧和才干。

2.体验——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伤仲永》这篇课文是作者以充满内部张力的大起大落的内容带着读者“伤”,田老师对于本课的教学则是教师带学生揣摩、体验这种“充满内部张力的大起大落的内容”从而带着学生“伤”。

田老师非常注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例如,“你们小时候向家长要东西也哭吗?”“咱们上了这么長时间学,写的文章仍然啥也不是啥呀!”“你们五岁的时候知道这些吗?”以上这些提问,同是调动学生体验,又同中有异,分别从三方面引导思考:以小时候的学生与小时候的仲永比较、以初中生和没上过学的仲永比较、以五岁的学生与五岁的仲永比较。“比较”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仲永”这个文中的人物走出书本与生活中真实的自我比较,再结合阅读中理解到的内容,感受仲永之“天才”,和作者一样体会“惊奇”。

学生越是研读得深入,越是对“天才仲永”惊奇;越是对“天才仲永”惊奇,越是对“庸才仲永”惋惜;越是对“庸才仲永”惋惜,越能获得深刻的感悟。如果不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语文教师“大讲思想品德”又有什么用处呢?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8]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通过语文实践获得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

3.写作——提高学生做事的能力

“作文就是做事。”[9]作者写《伤仲永》一文就是在用写作这种方式来做事,以达到使读者受到教育的目的。随着阅读进程的推进、师生对话的深入、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学生获得了与作者同样的感悟后,田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带领学生追寻作者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

如下:

本课的作业隐含了写作目的:让家长了解今天上课的新老师。田老师提示学生“还得想想,怎么介绍——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可以看出,田老师是希望以《伤仲永》为例启示学生要做好“写作”这件事,就得确定做这件事的目的,再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考查具备什么条件(拥有哪些素材),确定做什么、怎么做。课后作业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写作情境——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学着运用这种思路去做“写作”这件事。

这样,这节课不仅教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语言智慧,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了思考,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引导学生从作者做“写作”之事的方式中学习做事的智慧,简言之,就是汲取了人生智慧。这样,语文课就有了除 “教语文”之外的更为深广的意义。这样,语文课就经由“教学”走向了“教育”。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

[2]吴格明.“文何以载道”才是语文教学的大道[J].语文建设,2015(10):67.

[3][9]田贺书.教作文,教做事[J].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1-2);封二.

[4]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J].语文学习,1995(6):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6][7][美]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M].顾肃,董玉荣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1,23—2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0.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省名师田贺书工作室)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仲永天才智慧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有智慧的羊
怎一个“伤”字了得
智慧派
天才的童年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