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阅读思考力
2018-06-02郭峰
摘要:当前,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重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改变学生的阅读行为,注重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2-0047-01
1.课内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
对文章的思考自然离不开精细化阅读这一最基本的途径。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精细化阅读。它强调阅读的精确、细致,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在精细化阅读中进行梳理性阅读,而且还可以积累一定的阅读方面的知识,为阅读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再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阅读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细化阅读,巴尔扎克说过,"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优秀作品中的细节是作者长期的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淀,是作者苦心经营的追求,是作者审美观察的凝练。不能正确解读这些细节,就不能直抵这些作品的内心,更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例如,《孔乙己》"中秋过后" 那一段末尾交代"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可以要求学生简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的, 体会其生活的艰辛。
对各种描写的精彩细节, 在形象再现的同时则要仔细咀嚼, 认真品味都是动人的精彩之处。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描写看似平淡无奇, 实则颇有韵味。对此, 要启发学生去发掘和体味, 于细微之处悟精神。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促进思考力的提升
在阅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它是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按照问题所要求的方向,有层次有步骤地揭示和分析条件与要求之间的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如,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一文时,围绕"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这个问题,设计了三个步骤让学生思考分析:
(1)理清本文人物;
(2)了解各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着重比较智叟和愚公的态度;
(3)认识愚公移山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
比如对第三个问题;老师启发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于是,学生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中明白了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痛感迂塞之苦" ,从移了山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看到愚公"确知移山之利" ;又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中,知道愚公"深明可移之理" ,由此得出愚公"大智若愚"的结论。 以上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源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所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既是知识消化的过程,也是思考深化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知教材阅读课文后产生问题,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的知识停留在这个认识水平上,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促进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就曾组织过一场"曹刿觐见鲁庄公"就把"此公"的优点辩得一无是处,打仗也是听从曹刿的指挥,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还有的同学说:在作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3."利用网络,自觉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的习惯,不断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知识丰厚、见多识广'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能在更高层次上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润泽学生的精神生命。
例如,学习《峨眉山月歌》时,我适时地抛出其多重主题说: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学生对此有什么样的观点,能否利用专题性的探究阅读?一个学习小组利用QQ 群创作的专题性探究学术论文--该文认为,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这里"君'指的是友人,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就是最好的画龙点睛之作,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教师顺势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们根據"蛾眉山月"诗意,直接做出PPT——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把 "秋"字刻画的非常入韵。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入妙。看着学生制作的PPT——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有的同学提出意见,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制作PPT中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同学们在十几幅寓意、意境接近的图片中,挑出一幅神韵最为接近的图片,不仅表达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这种"获取-内化-提升"的阅读教学模式,无疑能在更高层次上训练学生的阅读思考力。
总之,阅读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足够的心理定力,不能仅仅将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告诉我们的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关键——思考力。
参考文献:
[1] 李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简介:
郭峰,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