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访谈调查报告

2018-06-02

文化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场馆供给

徐 望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5)

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就必须对于公众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了探求江苏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要回答下列问题:第一,江苏公众有哪些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第二,江苏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哪些个人因素(性别、年龄、户籍性质、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情况、婚育状况等)相关?表现出怎样的层次分化?第三,江苏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怎样?第四,哪些因素导致了江苏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能被较好地满足?第五,江苏公众对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意度如何?第六,江苏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哪些期待?为此,需要开展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真实可靠、针对性强的一手材料。要特别重视定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深度挖掘公众需求、探寻公众心理、征询公众意见、调查公众满意度,以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而转化为理性认识。

一、访谈调查情况反映

本项目共开展了28场访谈调查,分为8场10人一场的小型座谈会式访谈和20场一对一访谈,采访对象共100位。从访问对象类型划分,则可分为12组,分别是:城市中产人士(家庭年收入50万以上且固定资产500万以上者);城市白领;民工;农民;全职家庭主妇和二胎家长;61-80岁中老年人;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及其家长;8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者(月收入2000元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访谈,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层次化、个性化和特殊性需求。下面就分别分析这12组对象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诉求和所反映的问题情况。

(一)第一组对象:10位城市中产人士

根据江苏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这里所说的中产人士,指家庭年收入50万以上且固定资产500万以上者。这类对象虽然文化生活较为丰富,但是较少通过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获取文化产品和服务。原因显而易见:其经济较为宽裕,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更倾向于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去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数认为免费或廉价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尽管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度偏低,但是对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们期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能够有机结合,出现高端的、具有消费属性的文化服务。

(二)第二组对象:10位城市白领

这类对象在访谈中表达最多的问题是:工作生活忙碌,没时间去公共文化场馆和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并且,他们普遍反映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偏离其喜好,尤其是大部分公共文化活动,吸引的基本是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脱节。他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集中在两点上:一是个人发展需求,希望获取培训类的文化服务,如准公益的英语培训等,就现有服务体系而言,这样的需求尚未被满足;二是文体休闲需求,最大的需求是体育健身等,他们认为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未能满足其这一方面的需求,虽然现在政府对于许多体育场馆进行了惠民补贴,但是这方面的消费价格仍较高,且场馆建设不够,不尽如人意。

(三)第三组对象:10位民工

这类对象有较多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却较少地利用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他们反映了三点突出的问题:第一,没有时间去公共文化场馆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甚至连表达文化需求的机会都很少。第二,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脱离他们的实际需求,如:缺乏他们最急需的技能培训类服务。第三,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改善其子女教育环境,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如:虽然有针对民工子女的公益性文艺培训等活动,但对于其子女的“教育困境”根本上无力扭转。可见,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对于这类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其现实需求。

(四)第四组对象:10位农民

这类对象有较高的光顾公共文化场馆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兴趣,但在现实中,却较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访问,了解到五点问题:一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存在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少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覆盖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宣传效果差且功能脱离实际需求,如受访的10位农民均表示不知道有乡村文化站,有9位不知道有农家书屋,而唯一一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农民反映书屋中的书“没有意思也没有用”;三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停留在送演出、送电影、送书和组织文艺团队唱歌跳舞等几种固有模式上,参与者基本是固定的、单一的,对于绝大多数村民缺乏吸引力,而且宣传效果差,许多村民不知道有此类活动;四是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流于浅表,对于农民的深层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不够,只是为一小部分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一方自娱自乐的小天地,而距离大部分农村群众较远;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城乡二元供给”的状况,政府部门主导的供给方想当然地认为农民的文化需求层次和文化生活水准必然低于城市,忽略了农民也想追求时尚、追逐潮流,希望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步发展的心理需求,导致供求错位,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难以迎合农民的心理需求。

(五)第五组对象:10位全职家庭主妇和二胎家长

这类对象普遍对于子女成长问题表现出额外焦虑,他们的精神压力和文化需求主要和教育子女有关。他们最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亲子活动场所和相关服务的供给。他们对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满和抱怨、期待和建议集中在:第一,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亲子活动场所少,建议增加这类场所;第二,大量打着“亲子”旗号的公共文化活动存在组织管理不善问题,甚至设置了消费陷阱,建议规范这类活动;第三,公共文化场馆、体育场馆不提供少儿托管服务,导致家长无法分身,无法独自享受文化体育生活,极为不便,他们急切盼望有这样的服务提供。另外,有家长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引导鼓励和规范寄宿制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并且对于相应的入园和入学增加惠民补贴。

(六)第六组对象:10位61-80岁中老年人

这类对象均已退休,有着较为充足的时间开展文化生活。他们对于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满意度较高,但是也反映了一些问题和期盼,总结如下:第一,有6位受访者都反映家附近缺乏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可见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分布不均匀,公共文化设施和生活区配套不到位;第二,有8位受访者反映了他们和数字文化生活脱节的问题,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的困难,希望有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帮助他们学会使用数字文化设施和资源;第三,有5位受访者希望如体育场馆、歌舞厅等文体娱乐场所和公园、景区一样,对于老年人提供消费打折甚至减免待遇,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并对这些文化消费场所给予适当价格补贴。

(七)第七组对象:10位在校大学生

这类对象几乎不去公共文化场馆也不参加学校以外的公共文化活动,原因在于:第一,大学校区多数在郊区,周边缺乏公共文化场馆;第二,学校本身拥有图书馆、剧场等文化场馆,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文化需求;第三,学校本身开展讲座、论坛、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并且多数大学生会参加一些校园社团,随团参加文化活动,学校以外的公共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他们认为参加那些活动“没意义”、“没作用”、“浪费时间”,并且认为那些活动是“中老年人专场”。在反映问题的同时,这些学生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其中有5位学生有当文化服务志愿者的意愿,这10位学生均表明乐意接受此类访问并站在学生立场提出了一些专门的建议,如:对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等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等机构根据困难学生的需要购买专业书籍和文化工具设备(如乐器、美术工具、摄影器材、笔记本电脑等)等赠与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高校联合办活动等。

(八)第八组对象:5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这类对象相对于其他几类对象而言,参观公共文化场馆的频率略高,对于这类公共文化活动也较有兴趣。对于他们进行访问,发现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学生和家长都抱怨课业负担重,中小学生尤其抱怨其自由的文化活动时间不够,他们普遍表示课外大部分时间用来补课或参加培训班,这造成他们无暇去关注和参加社会上的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家长认为学校把过多责任推卸给家长,而其缺乏精力参与子女的学业教育,期待有相应的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教育辅助机构,能够提供代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学生课业辅导、少年儿童教育托管等服务,并且期望学校或者这样的机构能够提供共享自习室(共享书房)、“放学后食堂”(“课后饭吧”“学生晚餐厅”)等场所,切实解决一部分学生放学后作业难、吃饭难的问题。

(九)第九组对象:5位80岁以上老年人

这类对象对于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不表示满意,也不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较少接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他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一,主要是看电视、打牌等,受访老人中仅有1位有体育运动爱好。由于身体原因,他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有较高要求,一是希望公共文化场馆和活动场所离家尽量近,要求生活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程度高;二是要求上门服务,如:送书上门、志愿者上门服务等。

(十)第十组对象:5位残障人士

这类对象对于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满意,他们反映大多数文化场馆无障碍通道和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作人员服务礼貌周到、有专门提供给他们的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公益组织也给予他们较多关注、有专门针对他们的主题文化活动等。他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诉求有两点:一是提升便利性,增加上门服务种类;二是提升功用性,增加针对他们文化学习、就业工作方面的文化服务,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这些文化服务,增长文化知识、工作技能等,对于他们的人生发展起到切实作用。

(十一)第十一组对象:5位低收入者(月收入2000元以下)

这类对象虽然经济水平低,理论上应该对于免费和准免费供给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需求度较高,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于文化缺乏兴趣,文化生活贫乏,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十分淡漠,5位受访者均反映很少去公共文化场馆且从不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注重宣传引导,要激发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兴趣,营造浓厚良好的文化氛围。

(十二)第十二组对象:5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

这类对象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要是教育需求。他们均反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文化教育水平低,农村儿童的文化活动场所也较少。他们迫切地盼望这种现状能得到改观。有1对受访对象提出1点建议:每周安排留守儿童进城参观1次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或和城市同龄儿童联合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二、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惠民”目标

(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供求错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公众需求存在错位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供给不均,存在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供给”状况;并且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规划布局不均衡。第二,供给无效,相当一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符合公众需求,和公众兴趣爱好偏差较大,造成公共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状况。第三,供给不足,一是诸如场馆、场地、新型文化空间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满足不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二是文化服务种类、项目不够丰富,诸如技能培训、公共文化产品配送服务、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空间、文化工具、文化设备、文化产品、文化信息数据、文献资料、教育资源等)共享服务、生活家政服务、教育辅助服务等还很欠缺,难以满足公众切实的文化需求。第四,供给浅薄,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形式化供给,由于脱离需求,所以难以深入人心,所吸引的对象也比较单一,造成只有一小部分公众热衷于去公共文化场馆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俨然成为“一个小圈子内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是“一小圈文艺爱好者自娱自乐”,而绝大部分公众对于公共文化漠不关心,认为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对自身毫无实际用处,是浪费资源和浪费时间,那一小部分参与者是“无事佬”,这类工作都是相关部门“瞎忙活”和“作秀”。

(二)目标向度——供求精准对接

针对上述四个层面的供求错位问题,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谋求供求精准对接,实现四个优化。第一,优化供给空间布局,使得城乡公共文化供给水平基本一致;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也合理规划布局,注重分布均衡。第二,优化供给时间方案,要注重考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时间上的合理性,当前有一些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和推出夜场活动等,有利于改善供给效果。第三,优化供给实际效果,要建立公众文化需求与文化偏好大数据采集反馈平台,实时监测、动态反映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供给,形成有效供给[1];尤其要注重创新供给内容、形式和手段,增添公共文化服务的时尚感、个性感、科技感、互动感等,激发公众兴趣。要增加供给种类数量,一是增建、扩建热门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同时增添公众所需的新型文化空间,如:共享学习办公空间、创客创意空间等;二是根据公众不断涌现的新需求增添文化服务种类和项目,结合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采用社会化、市场化供给模式,活用政府采购方式,让更加多元、更加专业的机构来供给服务。第四,优化供给深度广度,要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走形”转向“走心”[2],真正对接公众实际需求,解决文化生活问题,不断创新服务,使得这些服务能够对公众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切实作用,能够为公众创造切实的价值和利益,从而吸引广大公众利用并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关注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汉 万岁

[1]姚浪涛.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4):7-12.

[2]徐耀新.改善文化民生有效供给,做好文化富民“加减乘除法”[J].新世纪图书馆,2017,(11):5-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场馆供给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场馆风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