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孩子成人化
2018-06-01齐雪梅
齐雪梅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身边有很多“成人化”的孩子,他们穿着成人化的衣服,说着老于世故的话语,眼神里流露出老练,神情里难觅天真。一些儿童问题研究专家分析,因气候变暖、营养过剩等原因,如今的少年儿童生理、心理比祖辈和父辈提前了1~3年。孩子们“懂事”早了,加上影视传媒等社会影响,导致孩童成人化倾向明显。对儿童成人化倾向,学校和家长往往采取回避、不以为然等态度,使一些学生越走越歪。如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11岁的王风眼看就要升初中了,可他不但不抓紧时间学习,还经常在学校惹事,和周围的同学打架。一天,王风的妈妈接到他打来的电话:“妈,我打人了,你快带2000块钱来处理一下吧!”妈妈听后哭笑不得。还有一天,王风放学回家后突然对妈妈说:“妈,你得给我去学校公关公关!”“公关?”妈妈很疑惑。王风接着说:“爸爸不是经常给叔叔们打电话,让帮忙公关嘛,吃饭、送卡什么的。今天我看到有同学家长给老师送手机,你们也得去给我公关一下!”
案例二:8岁的小可上二年级,他爸爸是一家企业的部门经理,经常收到别人送来的礼物。小可在家里挺霸道,全家人都围着他转。在班上,小可常常欺负同学,但唯独对一个同学“礼让”三分。这个同学是爸爸上级的儿子小豪。一天,小可被小豪打了一巴掌,他一声不吭地忍了,回家也没跟家人讲,只偷偷告诉了表姐。原来,小可的爸爸平时对领导就是一副点头哈腰的样子,小可有样学样,也经常去巴结小豪,变成势利眼了。
这两个案例值得我们反思。确实,我们身边有不少早熟的“小大人”:小学生公然在公共场合抽烟,7岁的小女孩为了在学校舞蹈比赛中领舞要妈妈“走后门”找老师说好话,9岁男孩为竞选班干部给老师打小报告出卖同桌好友,幼儿园“官二代”自称小局长嘲笑朋友爸爸没车……
孩子们之所以“早熟”,众多教育人士表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源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孩子们,这是导致孩子们“早熟”的重要因素。其次是网络、电视的负面影响。现在,网络、电视等非常普及,一些媒体不负责任,为吸引眼球谋取利益,大肆报道社会负面信息,极大地误导了孩子们的思想。最后家庭、学校缺乏正确的引导。家庭、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所以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早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面对孩子的成人化趋向,做家长的也不必太大惊小怪。孩子成人化实质是少年儿童“想要长大”、追求独立、摆脱家长束缚的一种强烈愿望,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有关调查也表明,当代少年儿童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大部分孩子有主见,遇事完全依赖父母的只有6%,7岁以上少年儿童的职业理想大都比较明确。
但是如果孩子太过追求成人化,家长就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引导了。
第一,家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以儿童为本位。卢梭认为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横加干涉,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特定发展任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让孩子在适宜的空间里自由成长。
第二,家长不要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尽管孩子成人后无法回避社会“潜规则”,但过早引入,孩子还何以成为孩子?家长要树立正面的形象,不仅为人处世以身作则,还应恰当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少在孩子面前妄议他人是非。
第三,要让孩子生活在孩子的社会中。因为家长对安全的担忧,也因为孩子们太“忙”,如今的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时间相对减少。但与同伴交往是孩子发展社会技能的重要途径,孩子需要和同龄人一起玩耍、学习、成长,从他们身上寻找力量。家长应为孩子创设更多的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回到孩子中去。
第四,家长有义务为孩子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网络内容。现在电视与网络的内容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内容以成人为目标受众,孩子过早过多接受这些信息会造成他们盲目模仿。所以家长应科学选择有意义的节目,或者用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籍来挤压现代化媒体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争取让孩子的童年过得纯净而有意义。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