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教育视角下解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策略研究

2018-06-01刘新悦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刘新悦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多数初中学生都会存在着能力不足以及心理困难等为,如果不能对初中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和教育,会对其今后的生活和未来的个人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总结分析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并就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022-02

当前,初中在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自卑、学习兴趣低、厌学等问题,如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心理环境、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和走向社会的实践能力,缓解和改善其心理问题,对学生个人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初中在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

1.1社交上存在心理障碍。

现阶段初中生均是00后,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的集体观念较为淡薄,但生活和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较多,很多个性张扬的学生往往也伴随着严重的自我主义倾向。和一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心理形成相反状况的是,很多学生自持清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希望周围的事物和其他人的行为方式都是顺着自己的。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或者组织接纳,但是个体对于其他人的接纳却并不擅长。希望同学和老师可以充分的尊重自己,但是对于他人尊重的态度和行为又很缺乏。存在着人际交往困难,由于交往过程中的困难,学生很难处理好和他人的人机关系,由此也会引发起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1]。

1.2存在厌学心理。

很多初中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低、学习能力不强,会出现上课听不懂、课下又不积极主动的学习,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了学习和成长的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后作业无法独立完成或者干脆不完成,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及格,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个人价值和教育所能实现的价值认识不正确,从而产生厌学状况。初中教学中每门课程的传授都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认识到学习的真正价值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开展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咨询是一种科学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通过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解释和协商,通过科学的心理诱导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改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对学习的态度、对自身行为的管理以及个人情感管理等,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改善学生对生活、学习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可以完全独立、自助的完成学业和个人规划。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多数初中学校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发展上还很不健全,心理咨询队伍的专业素质同现今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发展也存在着差距,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的需求。针对这个状况,学校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为专业人才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选用具有专业心理教育背景的人才。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辅导,平常的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采取公众课的方式进行,对于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为了保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条件,校方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一个房间的形式上,通过引进先进的硬件设施,纳入到全校整体的设备管理体系中,充分保证学习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另外,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和督导员对其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也是除了同学和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应利用好他们和学生贴近的优势,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培训,培养他们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发挥出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重点培养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一般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相比心理咨询教师和辅导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学生也更愿意和同学之间交流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将一些常识性的心理咨询方式交给班级干部,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带动其他同学,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影响和进步。

2.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消除依赖。

学生之所以会存在着焦虑、压力、自卑等情绪,主要是对自身的不认可、对自我定位的缺失,通过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主体的形式参与到过程中,激发出学习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对于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和实践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彼此反馈与作用,共同完成教育过程。不能一味地以教师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尽量[2]。

在教学过程中,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主要内在原因是学生自己,教师只是外在影响,只有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积极地创新和开拓思维,才能将所学知识巩固、消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时刻谨记,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或者與班级有关的集体活动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出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引导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用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允许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察。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

猜你喜欢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