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2018-06-01梁肖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孔乙己研究性教师应

梁肖

【關键词】小学语文 研究性阅读 教学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是,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架起学生生活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相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基础,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相衔接,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这样也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如有老师在执教古诗《绝句》时,主动走出了演讲者的角色,微笑着和学生商量:“这首诗,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学?”有学生提议:“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喜欢读的读,喜欢说的说,喜欢画的画。”于是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自求、自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了研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便各显身手,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了研读的结果:善于说的学生发表了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善于读的学生以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对古诗作了精彩的诠释;善于画的学生用图画的创造性构思再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当学生以不同方式展现他们真切而自在的感悟时,我们不得不赞叹他们的生命是多么烂漫可爱!

三、点拨合作探究的操作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对学生来说,每篇课文都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式结构,都是一根知识、能力、情感爆炸的引信,学生对课文的研读理解也是一个不断开放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研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发现,实现对课文开放性的动态建构的过程。显然,学生的自主研读要取得实效,必然得运用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否则,学生的自主研读活动就会陷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却并非有效的状况。因此,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研读主题点拨其研读策略。

四、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评价,能起到学会反思、发现自我、催化智育、净化心灵、提升品质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策略,充分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获得新的感受,从而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发展。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有学生提出孔乙己的死不值得同情。针对这种观点,我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围绕“是什么让孔乙己只能匆匆走向死亡”,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找到相应的论据加以支撑和说明。辩论中,正反双方口若悬河,针锋相对,各抒己见,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多向交流讨论、思维碰撞中擦出理性的火花,清晰地认识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最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残害。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获得了新的感受,使文本的探究过程成为学生独特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

总之,在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要重视质疑、重视方法指导、重视创新,努力做到学生的探究与老师的点拨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一定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彭丽红.小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J].科教新报,2011,(06):85-88.

猜你喜欢

孔乙己研究性教师应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孔乙己(下)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