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初中化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8-06-01罗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新教学初中化学微课

罗华

【关键词】微课 初中化学 创新教学 应用

微课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微型的简短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创设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将实验过程以另一种方式呈现,达到对化学知识的深入領悟,是对化学教学内容创新性补充,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一、微课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益于对重点的理解

抽象的知识存在于想象空间中,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对化学中抽象的理念形成错误的认知,错误形成后短时间内难以被发现,严重制约了初中生的化学进步,微课巧妙的化解了这一教学弊端,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体会到化学的乐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分子和原子”中,单纯的口头描述,对分子原子的形态特点很难解释,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压力,容易混淆概念,通过动画播放,学生能够真切的看到这些生活中很难触及的微观世界,像是水分子破裂成多种原子,原子又重组为分子的过程,以新奇的视角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于日常所见的水形成了新的认知,“原来其内部还有这么多的有趣元素”,从而引起学生对化学的重视。

二、微课为化学实验提供了安全素材,促进课堂的有效进行

初中的化学实验初步具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对化学仪器和环境都具备一定要求,有些实验由于教学素材的欠缺、教学环境的不匹配、实验本身的毒副性等因素,无法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的“燃烧与灭火”中,在做氢气的燃烧实验时,很容易引起氢气的爆炸,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实验,同时具备极大的危险性,一旦有胆大好奇的学生接近实验品,将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利用视频演示来还原整个氢气爆炸过程,学生依旧能从震撼的视觉体验中,完成化学课堂的相关要求,另外还有的化学材料或实验生成物,或有极强的腐蚀性、或有毒害的挥发气味,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影响教学进程。

三、微课弥补了实验器材的缺失,使实验过程完整呈现

一般的初中院校都会配备基础的化学仪器,但有些实验单从基础仪器下手,难以完成整个实验步骤,产生了实验的断链,微课可以自然的将这些缺失的断层补充完好,达到实验过程的完整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的“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没有全套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微课的精简视频,可以拓展对各种不同的金属资源的认知,以分别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区分金属性质,从而引发对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方式的思考,将金属的性能深刻的植入学生的大脑,在稳固的基础印象前提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四、微课能大量存储知识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复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于学完的化学知识不能弃在一旁不管,应培养学生积极的自主复习意识,让学生重复理解,加深记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二次复习,不仅能稳固知识水平,还有可能形成新的认知,促进学生的自主进步,传统的板书教学,学生只能将知识存储在脑中,或记在笔记本上,后期复习的时候容易打乱思维,遗漏重点部分,微课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具有大量的储备内存,可以将知识点一字不差的保留下来,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只要重新回顾微课记录的知识内容即可,遇到难解的问题可以减缓视频播放速度,而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快进,直接进入下一步的复习中,方便快捷的帮助学生“登高后进”。例如,在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的“酸和碱”的内容时,有的学生对酸的理解程度较高,就可以直接去复习碱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对酸碱均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酸碱的区别和对实际中不同的应用作用仍不太熟悉,就可以着重复习自己不懂的地方,利用微课记录的讲解过程,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复习模式。

五、结束语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疑问时有发生,微课以多元化的功能模块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既能以安全的实验环境开展教学,又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方式下徜徉在化学的微观世界,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从集体的学习热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现今科技发展十分迅速,微课还会逐步扩大在化学课堂上的效力,如何更多地挖掘微课的实际教学应用,辅助化学课堂的高效进行,还需每一位化学教育者的探究努力。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04).

[2]郝改英.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猜你喜欢

创新教学初中化学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