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教育的立体化网络:从内涵到实施
2018-06-01刘希臣周兴芬
刘希臣 周兴芬
【关键词】生命教育 立体化 网络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世界,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重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把关注点放在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问题上。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社会环境、教育背景和关注焦点的差异,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如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偏重于死亡教育;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伦理教育;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则偏重于安全教育。在我国大陆,生命教育虽然早就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但其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却是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之后。
有人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人。以上这种认识,实际上界定的是教育的内涵。这种解释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使生命教育无特定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一、从三个层面来看生命教育的内涵
每个正常的人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把人理解为“自然人”“社会人”“精神人”之所以是错误的,就是因为这种理解方式剥离了生命的完整性。任何对人的生命的解读,都必须建立在这一完整性的基础上。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虽然作为一个人而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是一个统一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学理上把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分解开,来研究。
1.加强自然生命的教育,實现生命的长度
自然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保障,是其它一切生命的载体。失去自然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生命对于每个人是重要的,也是脆弱的,有时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生命的丧失。因此,应该让学生学会爱惜生命,保护生命。
保护自然生命,就应该加强生存教育。影响自然生命的,主要是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人的生命安全会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因素的威胁和伤害。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20万,伤残超过200万。另外,学生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学生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肥胖和近视更是中国孩子两个致命弱点。
当然,不同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其生存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差异。如经常发生洪涝的地方,就应该让学生多掌握如何在洪水中实现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和技能;地震多发的地区,就应该多加强防震知识的教育和演练。
2.重视社会生命的教育,实现生命的宽度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命总是与其他生命共存于世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生命交往和相处。我们从成功公式“成功=80%的人脉关系+20%的个人能力”中可以看到,人脉关系对成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这极大地佐证了社会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关爱自己的生命,还要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包括动物、植物的生命。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社会生命状况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就是社会适应性问题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许多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存在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沟通困难而感到苦恼的问题。
3.发展价值生命的教育,实现生命的高度
人类生命与异类生命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生命。当人意识到自我的生命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时,人并不安于成为有限存在的奴隶,而会实现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让生命飞扬,谋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创造与提升。
中小学生精神生命的突出问题:一是表现为脆弱性和浅薄性,这使得他们往往经受不住生命中的困难和挫折,认识不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独特价值;二是表现为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应试压力导致学生幸福感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发展价值生命的教育具体可以包括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等。信仰就是主张让人积极的相信、尊敬、朝拜或信奉,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和目标。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个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培育学生的生命情怀。
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必须把握系统性的原则。不应该只侧重某种生命的呵护和发展,而忽视学生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和滋养。也不应该只侧重生命的某个阶段,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各个主题转化为各阶段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
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必须考虑地方的适应性,必须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才能满足当地生命个体的真实需要,从而真正具有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要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貌的窘态。
二、从三个途径来看生命教育的实施
探索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式,是生命教育在学校落实的关键。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念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的学校长期开设语、数、英课,却很少设置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课”。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间和人员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尽管在一些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但与强大的学科课程相比较,生命教育课程的空间非常狭窄。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我们应该实现生命教育的课程化。
2.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具有针对性强、时代特征鲜明等特点,能相对集中、灵活地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一定要把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与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应付完成。专题教育活动,可通过专家讲座、征文比赛、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我们一定要挖掘专题教育的深度,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比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开展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
3.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
学校应该是生命的乐园,学校的一切课程、教学、活动都应该为生命服务,满足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需求,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中小学每一门学科都有生命教育的任务,都是生命教育的载体。然而,在现实中,学科教学的功能容易被异化,突出表现为只见“学科”不见“生命”,只见“学科发展”不见“生命成长”。
探寻学科与生命的结合点,挖掘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因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也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一定要挖掘学科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内容,量体裁衣,切合学生的需求。
以上谈的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不过,再好的教育若没有学生的内化,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我们还应该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