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孔钢板拉伸试验研究★
2018-06-01周超
周 超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0 引言
钢板开孔在钢结构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螺栓孔,管道线路孔等。钢板的开孔必然会影响钢板的性能,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孔径大小,开孔位置和形状以及不同荷载作用对板屈曲和承载力的影响[1-5]。国内学者季小莲对开孔板进行试验研究,提出抗剪设计建议[6],周超对开孔钢板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开孔对钢板抗拉刚度的影响[7]。
本文主要通过实验研究,研究了开孔的位置、孔径大小、数量以及孔间距对板的抗拉承载力的影响。
1 试验
1.1 试件设计
试件采用矩形钢板,尺寸为200 mm×100 mm,开孔数量不同,开一个孔的钢板,孔的中心位于钢板的中心,开两个孔的钢板,两孔沿中线对称布置(见图1),孔直径为d,间距用m表示,试件总数为12个,钢材的等级采用Q235级。由于是对钢板进行拉伸,故沿钢板长度方向各留70 mm,便于试件夹持。
1.2 试件加载及数据采集
试件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钢板两端被实验机夹持牢固,如图2所示。在钢板开孔和应力较大处贴应变片,采集应力数据以判断钢材的屈服和破坏,用位移计测量钢板拉伸的长度。加载过程中,试件发生明显的破坏或者颈缩现象停止加载。
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1 孔直径大小
对开孔直径不同的钢板拉伸,得到每个钢板破坏时的荷载即作为钢板的抗拉承载力,不同开孔直径的钢板的抗拉承载力如图3所示。图3中可以看出开孔直径越大,钢板的抗拉承载力越低,钢板的力学性能越弱。
2.2 两开孔间距
钢板开两个孔,对其进行拉伸试验,得到钢板拉伸时的破坏荷载,如图4所示。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两孔间距的变化,钢板的抗拉承载力变化不大。
2.3 开孔数量
在开孔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在钢板上分别开一个直径为40 mm的孔和两个直径为28 mm的孔,两孔的间距分为40 mm和80 mm两种情况。对上述钢板进行拉伸试验,得到开一个孔的钢板抗拉承载力为364 kN,开两个孔间距为40 mm 的钢板的承载力为442 kN,开两个孔间距为80 mm的钢板的承载力为436 kN,由此可以判定,在开孔面积相同情况下,开孔数量越多,钢板的抗拉承载力越强。
3 结语
本文对开孔钢板进行了拉伸试验,主要研究了孔径大小、开孔间距和孔径数量对钢板的抗拉性能的影响。开孔直径越大,对钢板的抗拉承载削弱越大;开孔间距在一定的范围内对钢板的抗拉性能影响较小;在开孔面积相同情况下,开孔数量多的钢板性能优于开孔数量少的钢板。
参考文献:
[1] El-Sawy KM,Nazmy AS,Mohammad IM. Elasto-plastic buckling of perforated plate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J].Thin-Walled Structures,2004(42):83-1101.
[2] Paik JK.Ultimate strength of perforated steel plates under combined biaxial compression and edge shearloads[J].Thin-Walled Structures,2008(46):207-220.
[3] Komur MA,Sonmez M.Elastic buckling of perforated plates subjected to linearly varying in-plane loading,technical note[J].Struct Eng Mech,2008,28(3):353-360.
[4] Sandeep Singh,Kamlesh Kulkarni.Buckling analysis of thin rectangular plates with cutouts subjected to partial edge compression using FEM[J].Journal of Engineering,Design and Technology,2012,10(1):128-142.
[5] M. Aydin Komur, Mustafa Sonmez.Elastic buckling behavior of rectangular plates with holes subjected to partial edge loading[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5(112):54-20.
[6] 季小莲,刘阳军,吴耀华.平板开孔式抗剪件的受力性能研究[J].钢结构,2012,27(9):23-26.
[7] 周 超,肖红飞.开孔钢板的平面弹性抗拉刚度研究[J].钢结构,2016,31(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