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产某SUV车顶抗压性能试验研究

2018-06-01胥峰陈伟艳吴云兵林德强

汽车实用技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样车顶盖压板

胥峰,陈伟艳,吴云兵,林德强

(卡达克机动车质量检验中心(宁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336)

前言

汽车滚翻事故是单车事故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是由汽车驶离路面或高速转弯引起的,其事故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形式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1]。汽车滚翻过程中,车顶受到受冲击载荷作用发生大变形并侵入乘客区域,使得乘员生存空间变小,容易对乘员造成伤害。大量研究表明,车顶强度偏弱是引起乘员头部和颈部受伤的直接原因[2]。

汽车顶盖作为整个车身最大的覆盖件,连接着白车身的A、B、C柱等重要部位,不但影响着整车外形美观,更在保持车身结构,保护乘员安全等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3]。目前评价汽车车顶抗压性能的技术法规中,主要有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MVSS 216《车顶抗压强度》和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标准SAE J996《整车跌落试验》。在参考FMVSS 216《车顶抗压强度》的基础上,我国在2011年初颁布并于2012年实施了GB 26134-2010《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

本文依据升级版的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FMVSS 216a《车顶抗压强度》,对国产某SUV白车身实施了汽车顶部抗压强度试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1 法规解读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在轿车的翻滚安全试验程序开发及研究相对成熟。目前,全球已正式纳入国家国家翻滚试验法规的右美国的FMVSS 208《滑车翻滚试验》及FMVSS 216《车顶抗压强度》。其中,FMVSS 208试验属于可选范畴,并无强制性检测要求;而FMVSS 216试验为强制性检测法规,适用范围内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强制执行。因此,FMVSS 216《车顶抗压强度》是当前全球关于车辆翻滚安全的最有影响力的法规[4]。

1971年,NHTSA发布了FMVSS 216法规,迄今已强制执行约40年[5-6],该法规在准静态条件下开展,主要考察汽车顶盖抵抗侵入变形的能力。试验装置的尺寸及安装角度如图1所示,加载压头为矩形钢板,其尺寸为762mm×1829mm,加载角度为5°俯仰角及25°倾斜角,以不超过13mm/s的速度对单侧顶盖持续进行加载。技术法规要求,当车顶承受的载荷达到样车整备质量的1.5倍或22240N(两者相比取较小值)时,加载压板下表面的位移不得超过127 mm。

图1 加载示意图

2009年,NHTSA发布了FMVSS 216法规的升级版[7],并于2012年9月起逐步实施。该法规的升级版的改进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顶盖强度标准提高,对于整备质量在2722kg以内的车辆,原法规的强质比(SWR, 加载强度与整备质量的比值)要求是 1.5倍,而升级后强质比要求提高到3倍;第二,适用范围扩大,对于整备质量在2722kg以上的车辆,原有法规不作检测要求,而升级版将对整备质量在2722-4536kg进行检测,且强质比要求为1.5倍;第三,原有法规仅执行单侧顶盖抗压,而升级版则要求顶盖两侧都接收抗压测试,车辆两侧顶盖试验分开操作,一侧加载完成后再开始另一侧的加载;第四,对头部生存空间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国家标准GB 26134—2010《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标准的起始实施日期为2012年1月1日。标准参考美国汽车安全技术法规 FMVSS 216《顶部抗压强度》制定,主要性能要求与其保持一致,标准指出汽车顶盖应能样车整备质量1.5倍的准静态载荷或22240N(取两者之间的较小值)时,样车顶部变形不得超过127 mm。

2 试验程序

依据FMVSS 216a《顶部抗压强度》标准对国产某SUV白车身进行车顶抗压强度试验,内容包括样车准备、样车固定及载荷施加等。

2.1 测试设备

本次试验设备采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型号为ACT1413的乘用车顶部静压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车顶部静压试验台主要由试验台体,加载系统,位置调整系统、电控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可依据GB 26134、FMVSS 216、FMVSS 216a等标准法规进行乘用车车顶抗压强度测试。

表1 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

2.2 样品准备及固定

试验样品为国内某主机厂生产的SUV白车身,白车身的车窗及门锁等部件应保持完整。同时,试验前应拆除车身顶部行李架。

按照图1所示调整好加载压板的安装角度,锁紧角度调整螺栓以保证加载过程中安装角度不变。将白车身放置于水平的刚性地板之上,通过试验程序控制面板按调降下加载压板,直至接近车顶表面。调整样车位置,保证加载设备下表面的纵向中心线在与车顶接触的初始接触点上,同时保证加载压板上车身宽度方向的刻度线(距压板最前端254mm)对齐样车上部的挡风玻璃装饰条,位置精度保持在10 mm范围内。

调整好相对位置后,继续下移加装装置,直至加载压板下表面与车顶完全接触。在侧向方向上,对车辆施加刚性固定,以避免载荷施加过程中车辆或车身的侧向移动,如图 2所示;为防止试验过程中车身在前后方向上发生移动,前后各通过2根张紧绳加以固定,如图3所示。

图2 车身侧向固定

图3 前后方向固定

完成车身固定后应关闭所有车窗、关闭并锁好所有车门。

2.3 施加载荷

按照委托企业的要求,将加载速度设定为5mm/s,将加载目标定义为加载压板下移 140mm(注:比法规要求的127mm严格)。试验过程中,加载压板安装角度保持不变并作直线运动,加载时间不超过120s。

3 试验结果与评价

加载后的样车状况及试验曲线分别如图4、图5所示。

图4 试验后样车状况

图5 载荷&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提出的车顶强度星级评价标准 IIHS-NCAP将车顶能承受最大强度为整车整备质量的2.5倍以下的车辆等级评价为差,2.5~3.25倍为及格,3.25~4倍为良好,4倍以上为优秀。

试验过程中的最大载荷为 79709N,样车的整备质量为1800kg,因此强质比为:

其中:

SWR——强质比;

Fmax——加载过程中载荷最大值,单位为N;

M——样车整备质量,单位为kg;

g——重力系数,单位为m/s2。

从加载后的试验照片图4可以看出,白车身结构依然保持较好的完整性,能为乘员提供较好的保护;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强质比的结果为 4.5,样车车顶抗压性能达到了IIHS-NCAP评价的优秀级别。

4 结论

本文解读了乘用车车顶抗压强度相关法规,介绍了该试验的相关设备,并详细阐述了试验的样车准备、车身固定方式及载荷施加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国产某SUV白车身进行了顶部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样车的顶部抗压性能达到了IIHS-NCAP的优秀级别。从侧面可以看出,国产整车企业在车身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1] 张维刚,何文,钟志华.车辆乘员碰撞安全保护技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 RAINS G C, KANIANTHRA J N. Determinat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Roof Crush on Head and Neck Injury to Passenger Vehicle Occupants in Rollover Crashes[J]. SAE Paper 950655.

[3] 张小云,张延松.轿车白车身顶侧围连接方式研究[J],电焊机,2011,07:50-53.

[4] 彭倩.轿车准静态顶盖抗压及动态翻滚虚拟试验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12:11.

[5]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Federal Register, vol. 36, no. 236, pp.23299-23300.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Final rule.Docket no.2-6,Notice 5;49 CFR Part 571-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Washington,DC: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71.

[6]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Federal Register, vol. 56, no. 74, pp.15510-15517.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Final rule. Docket no. 89-22, Notice 03; 49 CFR Part 571 -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 Roof Crush Resista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1991.

[7] 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 No.216-Roof Crush Resis tance,49 CFR Parts 571 and 585, May 12, 2009-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s, Roof Crush Resista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猜你喜欢

样车顶盖压板
研发样车试制数字化智能工厂的建设实践
首轮工程样车下线 猛士科技迈入发展快车道
虚拟评审技术应用于工程样车开发中的可行性分析
汽车天窗与顶盖匹配设计
出口客车可拆卸式顶盖的结构方案设计
玻璃钢顶盖在重卡驾驶室上的应用研究
难忘趾压板
一种多功能顶盖总成开发的研究和应用
项目阶段样车制造管理
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