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 让“中医”搭上“大数据”
——记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生物统计及信息研究室主任、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主任周晓华

2018-06-01马丽娜

科学中国人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医中医药统计学

本刊记者 马丽娜 黄 健

与建国初期的归国英才一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们怀揣着强烈抱负,渴望用自己所学投身于祖国建设。他们如同潺潺细流逐渐汇聚成股股浪潮,在国家发展进步长河中泛起美丽浪花。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中国梦。

专家简介:

周晓华,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和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协调中心副主任,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IBS-China)理事长、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Fellow)、美国统计学会(ASA)会士、国际统计研究院(ISI)选举会士、美国联邦政府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医疗器械和放射健康顾问委员会委员。先后任美国统计学会流行病统计分会主席、美国统计学会卫生政策统计分会主席、美国统计学会精神健康统计分会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科研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学检验、因果推断分析、缺失数据、脑科学、卫生经济、卫生服务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发展了许多重要的新的统计方法,尤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有丰富经验,已在国际审查期刊上出版了230篇SCI文章,其中130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Statistics in Medicine、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Theory and Method副编辑,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会刊Biostatistics & Epidemiology主编。

2016年10月25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印发并实施。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纲要中有重要章节明确提出“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中医,国之瑰宝也。当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衍生的云计算乃至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新技术正在加速与中医结合,部分智能诊疗产品初现雏形。在互联网发展的“东风”下,传统医学中医也逐渐开始走到“线上”,“望闻问切”也可以借助现代智能仪器,精准测量脉搏、心率等。

在办公室

在如火如荼的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并发扬中医之精髓,让中医广被世界认可,并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对于这一问题,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主任周晓华表示,“传统中医药要走出国门,互联网工具是一个路径。中医与大数据的结合,显然已经成为新兴健康产业的重要形态”。同时身为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的周晓华,还强调:“中医与大数据的结合,离不开生物统计学。”而在回国之前,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的他,已在该领域奋斗了30年。

异国30载,结缘生物统计

38年前,高考制度恢复刚刚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在悄然来临。1980年,周晓华这个公认的高材生顺利考入四川大学数学系。大学一毕业,他就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1985年,一次公派留学的机会,让他开启了后来长达30年的异国他乡之路。

1987年,周晓华进入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攻读生物统计学博士。4年过去,即将毕业的他犯了愁,是去找工作还是继续求学?当时,哈佛大学正在招收生物统计学博士后,但研究方向与周晓华的之前的方向略有不同,但一直喜欢生物统计专业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做研究。对今天的周晓华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人生的转折。“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对我影响很大,现在我做的很多东西都是从那时开始的。”周晓华感慨道。正是这次选择,让他结下了与生物统计学的不解之缘,直至后来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统计系(生物统计系中世界排名第一)教授。

统计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持,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周晓华看来,“生物统计”是一门非常“严肃”又必须“专业”的学科。“生物统计就是要从诸多的混杂因素中‘去伪存真’,寻找出建立在数据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真相。它是一门从数据中得到规律及知识的科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周晓华说道。

正在逼近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告诉我们,大数据分析越来越重要,有人甚至说“21世纪将是统计的世纪”。周晓华表示,“统计就是要把本身不会说话的数据,通过科学的系统分析,得出趋势性的结论。但这种统计分析一定要设计周密、科学,才会得出准确的结论,从而有益于社会,否则就有可能闹笑话,甚至造成恐慌。”他还举了一个事例,上世纪50年代,小儿麻痹症在美国肆虐。有人通过统计发现,那些年,每当冰淇淋销量大增的高温季节,得小儿麻痹症的人数也大增。于是得出结论“小儿麻痹症是因为吃冰淇淋所致”。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可笑的结论,周晓华说,是因为“只考虑一项因素,而没有考虑到混杂因素”。

2002年,周晓华出版了第一本诊断医学中统计方法的专著,该专著还于2005年被翻译成中文,并于2010年再版。多年来的潜心钻研,让周晓华在学术的多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在生物统计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也因此,他成功当选为美国统计学会流行病统计分会、卫生政策统计分会和精神健康统计分会的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科研统计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并获得美国联邦政府退伍军人事务部授予的研究生涯科学家奖。2016年年底,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公布了2016年度新当选会士名单,周晓华当选,以表彰其在医学检验、医疗费用数据分析、因果推断分析领域发展新的统计方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也是多少同行望尘莫及的至高荣誉。成立于1848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赢利性、综合性民间科学组织,汇集了世界多学科的科学家,同时还是著名国际期刊《科学》杂志的主办方和出版方。

除了科研成果,周晓华还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在国外的这些年,他已带出了20名博士后、12名博士、6名硕士,许多学生现已成长为美国和中国著名高校的教授,可谓桃李满钵。

近30年的异国科研路,用“功成名就”形容周晓华再合适不过。他说:“作为学者,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性思维,还要有股韧劲,不断有新的探索方向,敢于做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但他更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同行分享”。

赤子之心,致力挖掘中医精髓

尽管在国外功成名就,但周晓华始终对家乡怀着浓浓的眷恋之情。周晓华说,他每年都会回国回到家乡看一看。而每次回来,他都为祖国家乡的飞速发展和变化惊喜不已,这也让他为祖国感到骄傲,更激起了他那颗赤子之心。“出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东风,现在,我觉得有义务来回报国家,也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国家发展得更好,希望能赶上这趟班车。”周晓华的话朴实直白,但又直沁心脾。

2015年,通过北京大学推荐,周晓华入选了中组部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周晓华说:“回国希望把国内生物统计发展起来,把大数据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希望做出一些贡献,特别是大数据在医学中的运用。中医是国宝,但却没有得到国际认可,因为疗效得不到承认。怎么去把规律找出来,如果有大数据的支持,就不一样。”

西医遵循循证医学,西医大数据可以在规范诊疗路径、优化治疗方案和药品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大数据通过分析海量数据,验证中医的有效性,可以超越传统经验医学。而有效的数据离不开生物统计和科学分析,但我国的生物统计学发展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周晓华坦言,“这有历史原因,因为生物统计这个专业比较特殊,不仅要精通数学,也要懂生物学还有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他同时表示,“如果我们能把国外一些先进的东西带到国内来,那很多学生可能就不用出国,在国内就可以学到最先进的知识和理论。我希望能用一己所长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周晓华每年回国都会到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讲学。他希望在研究关于老年痴呆的课题方面,与国内高校合作,进而将这一项目在全国推广。

中医搭载大数据是“应势而生”

如何将中医庞大的、未标准化的诊疗资料、典籍,通过分析转化为可被系统计算的数据,并将具有参考性的结果呈现到用户手中,这是互联网大数据与中医结合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可见,中医诊疗资料转化成大数据的难点是“标准化”。业界专家指出,对于中医大数据方面的研究,首先要将中医数据化,其次在中医数据化基础上应用数据分析,包括临床疗效分析、中医文献的挖掘与归类、中医方剂的相似性挖掘、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等;最后达到大数据应用的目的,如在精准化用药、药物研制、中医养生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2017年5月8日,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而周晓华被委以重任,为该中心主任。

中医大数据中心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在中医药领域搭建的大数据平台。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是国内首个整合了政府、大学和市场三方面资源的中医大数据中心,同时也是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建立的中医大数据高精尖创新中心,它将以推进中医预防、医疗和科研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行业大数据分析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目标。该中心致力用5~10年的时间,建成国际一流的大数据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平台。

周晓华表示,该中心集合了北京大学、政府、各中医药大学、各大型中医院、行业企业等的优质资源,借助北京大学在人才、技术、教学等上的优势地位,聚集国际一流的专家顾问团队,将与国内外同行一道,开展中医大数据人才教学与培训,培养中医大数据行业领军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中医大数据平台,并与企业共同开展中医大数据分析和成果转化,引领中医大数据产业发展,并通过大数据促进中医行业发展。

据周晓华介绍,新成立的中医大数据中心主要有四大任务:

与同行专家合影

一是进行中医大数据科研。一方面研发出包括大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挖掘分析、人工智能等在内的中医大数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研究中医大数据分析核心算法和模型等内容。

二是开展中医大数据教学与培训。通过开展中医大数据知识、中医大数据挖掘及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与培训,培养中医大数据本科和研究生并搭建起核心人才队伍,搭建中医大数据实践平台来提供实际案例和应用。

三是建设中医大数据基础平台。其中包括具有中医特色的大数据库和应用平台、中医人工智能平台、中西药临床服务平台以及中西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大数据库及分析平台。中医人工智能平台将基于中医大数据聚焦中医病历的自然语义处理、中医智能辨证论治、中医四诊智能诊断、中医名家经验挖掘等方面,搭建核心人才队伍,研发核心引擎,并与行业企业一道实现成果产业化;中西药临床服务平台提供医药产品各期临床试验技术外包服务,包括中药、化药、生物制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的新产品临床试验及上市后再评价临床研究、人体药代动力学及生物等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相关的技术外包服务。中西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大数据库及分析平台主要负责中西药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临床科研一体化服务,同时负责系统性收集、整理、质控、构建和整合中药RCT、上市后再评价、安全性数据库、科研项目的各来源数据及分析工作。

四是推动中医大数据产学研成果转化。通过加强中医大数据产学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开展中医病历的自然语义处理、中医智能辩证论治、中医四诊智能诊断、中医名家经验挖掘、中西药临床全流程数据及一站式研究型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周晓华表示,中医大数据中心将发挥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及国内知名的中医院校在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中医理论基础和实际临床工作等领域的研究优势,在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同时,成立股份制的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和纯市场化的中医药大数据相关行业的企业孵化机制,与中医药及大数据领军企业、知名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中医大数据中心依托高校学科优势,搭建“产学研”协作的中医大数据开放平台,开展中医行业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将在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合作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服务中医药行业,把与中医药行业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

近期大热的人工智能也开始向中医“染指”。百度公司推出了“中医版”的百度医疗大脑,据统计,目前百度医疗中医大数据知识库已经有1000余本中医古籍、1.1万种中药、10万方剂及10余万种中医药术语。而对“人工智能”和“中医”的结合,以及“精准医学”和“中医”的结合等前沿领域,周晓华也正组建团队,以期开展深入研究。

对于回国不久的周晓华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他表示,“希望把国内生物统计发展起来,特别希望北大也能有自己的生物统计系,为国内的统计科学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精准医学中医大数据以及诊断学方面,希望做出一些好的成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团队,并在这些领域力求达到国际水平。”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长久之计,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在国外多年的周晓华,十分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要有开阔的眼界,更要多去交流”。他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将来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重要作用,为中医的传承和推广“打好根基”。

猜你喜欢

中医中医药统计学
统计学教学与实验实践的一体化整合初探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