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潭柘寺不是大万寿寺

2018-06-01张文大

北京观察 2018年3期
关键词:燕京金代青州

文 张文大

作者系北京开放大学退休教师、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学术委员

金代皇统年间京西潭柘山龙泉寺更名大万寿寺、金熙宗赐名大万寿寺之说,虽然是出自名家之手,印在史书里,刻在石碑上,又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都是扑风捉影查无实据的事,读者不可盲目轻信,媒介宣传不要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下去。

凡是介绍北京潭柘寺的文章,几乎都说:“潭柘寺,晋曰嘉福寺,唐曰龙泉寺,金皇统间改为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敕改仍名嘉福寺。”其中“金皇统改为大万寿寺”,后来逐渐演变为“金代熙宗御赐寺名大万寿寺。”潭柘寺真的叫过大万寿寺并且是御赐的吗?

据永乐《顺天府志》“万寿寺”条记载:“大万寿寺,在旧城。按古记考之,本中都大万寿寺,潭柘禅师之古道场也。燕京之西有古刹,距城百里,泉石最幽处,名曰檀(潭)柘。师讳从实,自湖南来,乃曹洞二代孙。辽太宗会同年间至世宗天禄初,有开龙禅师智常弘潭柘之道于燕,创此寺;景宗保宁初赐名悟空;圣宗统和十九年改名万寿禅院;至太平年间改名太平寺;道宗太康中改名华严寺。后有禅师希辩,宋之青州天宁长老也,耶律将军破青州,以师归燕,初置中都奉恩寺,华严大众请师住持,服其戒行高古,以为潭柘再来……皇统初更赐寺名为大万寿。”

故言公长老塔塔铭拓片(局部),刻于中都潭柘山龙泉禅寺

从上文可知,大万寿寺在旧城(元大都是新城)金中都城内,潭柘寺在城西百里,两寺并非一寺。五代时,曹洞宗二代孙从实禅师从湖南来到北京,曾在大万寿寺前身的地方弘法,所以称大万寿寺地方是潭柘禅师古道场。辽会同、天禄年间,开龙禅师智常在这个地方创建了寺院。之后,寺院几次更名,辽末金初称华严寺。直到金代皇统初年才更名为大万寿寺。

大万寿寺的地址在今天什么地方呢? 清于敏中等编纂的《日下旧闻考·二》引《京城古迹考》:“永光寺在顺承门外东南永光寺街。殿三层,前殿有景泰年碑二,胡撰文。中殿有万寿寺开山传法历代宗师实迹二石碣,仅存万寿辨公等字可辨。”

引文中的顺承门是元代大都城南城墙西门,在今西单路口附近,是各地来京商人聚集进出地。明代永乐十七年筑城,南城墙南移二里,城门数量、名称照旧。正统四年改称宣武门。永光寺在今宣武门外大街路东,庄胜广场东南。原有永光寺中、西两街,现仅有永光寺东街,原寺址应当在今永光寺东街以西。

大万寿寺内的《开山传法历代宗师实迹碑》为金代翰林学士施宜生撰文,碑中所书的辩公,即曹洞宗在中国北方中兴弘传的高僧希辩,又称一辩。人们称呼他时,常在“希辩”前,冠以他曾传法的青州、天宁、仰山、普照、万寿等寺院名或地名。门头沟区樱桃沟村北仰山栖隐寺曾有希辩灵塔,塔早已坍塌,清雍正时重修,后又毁。村委会院内存雍正十年《重修青州辨祖塔略》铭石记:“按祖自撰塔记曰:余名希□□□□□洪州人。十二岁出家,十八□□□□□□鹿门觉和尚。政和五年参□□□□后寻奉命礼芙蓉楷和尚于沂州,参侍经年。宣和间,青帅董待制请住天宁寺。本朝兵破青社,遂至燕京。初住奉恩,次住华严,乃今万寿寺也。晚年住仰山。天眷三年,宣诏入城,复住大万寿寺。皇统六年九月退归仰山,九年十二月八日病中书此,以为塔记。”

摄影 张文大

2011年11月27日大觉寺现一块汉白玉石金代《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塔记前半部由希辩自撰,比清代《重修青州辨祖塔记》详尽许多。

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余法号希辩,俗姓黄,曾祖、先祖,江南洪州人。元丰间,先祖守官安陆,未终任捐馆余陆。十一岁丁父忧,服出家。十八受具,二十岁游方。先参云门、临济,末后参襄州鹿门岩政和,万寿禅寺第一代和尚,讳自觉。政和五年冬,雪夜发明,拂旦印证曰:汝真吾宗再来人也。然汝不宜久住于此,宜往山东沂州礼芙蓉和尚去,讳道楷。又经半载,潜□离鹿门,到邓州丹霞,参谆二师。又过西峪,参少林初法王雅宝林深诸师,皆蒙印可。迤逦参,遂至沂州,礼芙蓉和尚参侍经年,深获淘汰。亦有授记之言,并记颂二首。次往袭庆府泗水县龙门山庵居。宣和间,青帅董待制与三禅长老备礼仪,命专使请住天宁寺。前后三请不获,已应命住经八载。本朝兵破青社,遂至燕京,初住奉恩,次住华严,乃今万寿寺是也。晚年住仰山。天眷三年,入城后住大万寿寺。皇统六年九月,退归仰山。噫!余三十年叼忝传持宗旨接待以来,唯一真谛,示学徒佛祖,未生前事,未尝以古人公案因缘,惑乱初机,增长识情知解,至于左敲右击,使伊皮肤脱落,独露真常,然后痛下钳锤,于生死路上,稳步无疑而已。后之学者,深宜全身放尽。时中如一,息不来底人。忽然绝后重,始信,不从人得。皇统九年十二月八日,病中书此,以为塔记。

从希辩自撰塔记得知,其祖籍洪州,即今江西南昌。十二岁出家,曾参鹿门自觉。奉师之命,去沂州(今山东临沂)拜见师祖芙蓉道楷。1119至1125年住山东青州天宁寺。天会六年(1128年)正月,金兵攻下青州,希辩被强迫到燕京(今北京),先住奉恩寺,后迁到华严寺,即皇统初年改名的万寿寺。《宛署杂记》第二十卷收元朝公移(应是金朝),记仰山栖隐寺“天会九年有住持普大师将未抚定已前元为主,旧仰山寺道院等四至山林,施每故青州长老和尚为主”。天会九年(1131年)希辩接任仰山寺住持。天眷三年(1140年)应诏回城,再次住进大万寿寺。1146年退隐仰山,1149年底病逝仰山,塔葬仰山栖隐寺和阳台山清水院(今大觉寺)。

摄影 张文大

摄影 张文大

希辩自撰塔铭明确表明,希辩金天会六年、天眷三年两次住进的华严寺,在他书写塔记时的皇统九年,已经改称大万寿寺。所以在华严寺后面注解“乃今万寿寺也”。

希辩应皇帝金熙宗邀请住在华严寺(大万寿寺),使大万寿寺成为燕京弘传曹洞禅宗的主要活动中心,所以金朝翰林学士施宜生撰文记录希辩开山传法历代宗师实迹。

从以上内容得出结论,宣武门外的永光寺,本名大万寿寺,始建于辽,金代皇统年间始称大万寿寺,元代依旧称大万寿寺,直到明正统十一年更名永光寺。清乾隆时,永光寺建筑无存,只留下三通石碑。

令人不解的是,潭柘寺为什么恰恰与燕京的华严寺同时更名为大万寿寺呢?有两座寺院同时取名大万寿寺的可能吗?不会,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先例。皇帝会不会把一个名字同时赐给两座寺院呢?更是不会。因为赐名的事是由皇帝和朝廷大臣共同拟定,他们不会都糊涂到那个地步。

排除种种可能之后,不能不让人怀疑有人搞错了,把潭柘禅师道场理解成潭柘寺了。是谁搞错的呢?《潭柘山岫云寺志》收录明代大学士谢迁撰《重修嘉福寺碑》文中有,潭柘寺“皇统间,改为大万寿寺”一句。谢迁写碑文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距金代皇统(1141—1149年)已经过去360多年,我们推测,谢迁对此事不是很清楚,又没仔细地查阅档案,便把潭柘禅师道场错误理解成潭柘寺,写进了碑文。乾隆四年(1739年)的《潭柘山岫云寺志·第一卷》作者神穆德,依据谢迁的《重修嘉福寺碑》进一步发挥想象,添枝加叶写成潭柘寺“重饬于大金熙宗皇统年间,敕赐寺额大万寿寺”。从此,潭柘寺金代改名说广泛流传至今,使人信以为真。还引出金代曹洞宗北传第一人希辩到潭柘寺传法之说。

假设潭柘寺(龙泉寺)在金皇统年间改称大万寿寺,之后,到明天顺年间又复称嘉福寺之前,即1141—1457年间就应称大万寿寺。潭柘寺塔院存有金代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言禅师塔铭,首行写“中都潭柘山龙泉禅寺”,泰和四年(1204年)的了公禅师塔铭文中有“退居城隈古寺龙泉”,可见金代皇统之后,潭柘寺仍叫龙泉寺。塔院有金元塔七八座,未见有大万寿寺之名。

再有,会不会皇统改称大万寿寺之后,海陵王上台很快又改回去,还叫龙泉寺呢?这种可能也不存在。因为燕京的华严寺改名大万寿寺之后,直到明代正统时才改为永光寺,证明海陵王没有把熙宗所赐寺名改回去。

金代皇统年间京西潭柘山龙泉寺更名大万寿寺、金熙宗赐名大万寿寺之说,虽然是出自名家之手,印在史书里,刻在石碑上,又有几百年的历史,但都是扑风捉影查无实据的事,读者不可盲目轻信,媒介宣传不要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下去。

猜你喜欢

燕京金代青州
空竹
燕京针灸名家于书庄“临证五明”理论的应用经验与体会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浅解三字经 (之八十五)
金代社会阶层间个体晋升的途径
燕京矿泉水的三大优势
从猛安、谋克官印看金代的尺度
金代赐姓问题研究
史籍正误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