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险改革的窘境与希望
2018-05-31王国军
王国军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王国军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整理: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哈定悲剧”也被称作公共资源悲剧,是指在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中,每个博弈方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最终损害了大家的公有利益,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个道理证明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车险市场目前正面临这一窘境。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成本比较高,行业整体的赔付率虽然比别人低10%左右,但是我们的成本率可比别人高至少10%。声誉作为保险业最重要的公共资源,在中国保险市场上已经遭到破坏,本质上就是因为所有公司都想做大规模,但是在客户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推高成本来获客,这样不仅用户得不到满意的服务,保险公司的利润也得不到保证,类似“哈定悲剧”仍在国内车险市场中上演。
在目前的行业制度下,行业群体显示出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保险公司在车险业务上都很难挣钱,但还是得硬着头皮做,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在抢,即便一开始大家挣钱了,竞争加剧,最后佣金就变得很高,明的暗的都有,最后的结果是成本太高大家都不挣钱。但是要不要接着做?还是要做,因为在目前以“保费论英雄”的行业风气下,你不做保费规模就下去了,原本理性的个体行为,在这种情境下演变的集体行为往往却是非理性的。
中国车险改革的成功可能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价位竞争,拼费用;另一个是拼技术。然而,行业利润一压再压、费用不断攀升在目前依然无解,技术则可能是车险改革的唯一办法。
车险的科技化,目前最简单的就是UBI(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是指依据驾车人的实际行驶情况来确定相应的费率。比如说车主用车的时候付保险费,长时间不用车就不付费。比如根据汽车的使用状况来调整费率,驾驶员驾驶技术好,车险费用付的就少,驾驶技术差付的多。再比如老开快车、开猛车,付的要多,这一切都是根据车主的用车量、驾驶习惯、风险状态来定价。这些操作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能够实现了。
保险公司与汽车生产厂家合作,汽车主机厂可以通过装载OBD(On-Board Diagnostic,车载诊断系统)等先装硬件系统、根据技术的更新加载后装硬件系统并与智能手机联网,直接获取车主的驾驶风险信息,保险公司将其用于保费计算。比如承保车辆的驾驶员某一天穿高跟鞋开车,那么保险公司通过刹车系统采集的数据,就可以发现其刹车速度比平时要慢0.09秒,那下个月其保险费率就会增长1%,并及时通知被保险人。保险公司根据每辆车的驾驶情况、用车情况来确定其相应的费率。保险公司以电话卡或油卡给投保人的变相优惠就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在车险交易中,消费者要的就是公正公平,而不仅仅是“羊毛出在羊上”的那点暗折。可以想象,通过这样的技术手段,如果今后酒驾、毒驾,超速驾驶、闯红灯,这些都完全被保险公司实时记录在案,这样车险费率的计算就会更为精确,目前拼费率、拼折扣的竞争模式将被彻底抛弃,保险公司拼的将是科技化和精准化。
现在一些产险公司的理赔中心,完全可以做到智能定损,用户只需要将事故照片上传车险公司,所有数据信息都会统一上传到保险公司后援中心的集中理赔部门,有专家会对所有的疑难杂症进行诊断,就可以确定损失情况,赔付金额直接就打到银行卡里,片刻之间结束理赔。如果是像原来一样,一些人会选择在车撞了之后到4S店把车再撞一次,撞得更厉害,那理赔金额更高,车主就会和4S店合谋欺骗保险公司。而今天通过技术手段,类似道德风险完全可以被避免。
打破车险改革“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魔咒唯一的希望就在于科技化,在“全行业亏损”的窘局形成之前,真正放开保险公司奔向科技化车险的手脚,是车险改革成功的唯一出路,如果连类似于“停驶付费”这样简单的创新都要被禁止的话,现代科技所可能提供的完美解决方案将被抛弃,车险全行业一张保单一个费率的时代恐怕又将为期不远了。
(本版图片来源:本报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