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美”无处不在
2018-05-31章湘
章湘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师应该将“美”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认知,以切实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就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艺术美的认知培养入手,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会上,全国小语会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陈先云主任提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即“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只注重语言、字词的分析,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思想的提升,造成学生无法充分感知文本的魅力,更无法实现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本文就从“美”出发,探讨了应该如何开展高效的阅读审美教学。
一、咀嚼环境描写,认识自然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涵盖了优秀的环境描写素材,通过形、声、色的生动描述,让小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各类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对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为了让小学生充分把握这些文本中的“自然美”,教师应该结合现有的课文,对其中的语言进行咀嚼品赏,让学生更为自主地接受自然美的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以相应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类资源,从多元感官与直观形象上触动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以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课文以游览顺序为脉络,描写了“一片明艳”的山花、时而宽窄的溪流、突兀森郁的山景等诸多景色。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一边朗读,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再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鼓励学生自己借叶圣陶的身份去游览一次双龙洞。在学生能够体会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又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处景致;引导学生也以游览顺序为脉络,说说自己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游览,在这次游览中自己又看到了哪些生动的美景。
二、品析人物形象,触及人性美
小说是小学语文文本中主要的体裁之一,这些小说以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大批小读者。小学生可以通过小说的阅读,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角度入手,感知并且品味其中的人物形象。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文本入手,让小学生掌握具体的描写方法,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人性,根据文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全面的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机会,实现审美主体——学生与审美对象——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达到陶冶情操的最终目的。
以《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就塑造了一个机智的人物形象——晏子,在楚王三次侮辱之后,晏子依然能夠保持着凛然的气节,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与才智过人。为了把握晏子饱满的人物形象与突出的性格特征,教师选择让学生带入晏子的角色,通过人物的扮演来充分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对此,教师特别营造了出使楚国的情境,先以楚王的身份一次次侮辱台下的“小晏子们”,让他们自己想法设法去化解一次次危机;然后再以文本中的内容对比分析晏子的化解手法,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晏子的人格魅力,对人物形象进行多面的品析。
三、联系身边事例,感悟人情美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认知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能够通过“情意满满”的课堂充分感知到人情的美。而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也应该突出文本内容中的人情,让学生能够打破自我意识的拘束,学会如何处理人情。在人情的认知上,教师不能一味地通过语言描述、文本阅读来促进感知,而是应该将文本阅读与学生身边的事例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情感投放的立足点与入手点,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感悟能力。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该课文虽然是一篇虚构小说,但其中父与子之间的亲情以及父亲为救儿子的坚持不懈感动了很多读者,是一篇充满了人情的优秀课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先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想。相对于其它文本而言,《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接。因此,学生也能够迅速感受到其中的“人情”。为了升华其中的“人情美”,教师又鼓励小学生说一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付出,用爱浇灌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四、考究精巧构思,升华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文本都是声情并茂的美文,其精巧的构思让文本的艺术美更加突出,教师不能肢解语文课文,仅从文章的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单一的部分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否则学生学习到的只是单纯的语言基础知识,不能深入感受到蕴藏在文本中的艺术美,更无法从美学的角度实现自身在情感思想上的升华。对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心去体会、用情去品读,感受每一个文字、每一句话在运用上的巧妙,这样才能让学生步入语文阅读文本的核心。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创作过程中的遭遇,母亲对“我”的创作总是赞扬鼓励,而父亲总是用“糟糕透了”来评价。这篇课文以“爱”作为主题,在人物、情感、语言的描写上都较为生动。教师也可以用“爱”为主题,先让学生对比父母的爱,并将两种爱描写下来;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精巧构思,也学会以故事为引开展“爱”的对比分析。
“美”的感知是阅读活动开展的目的之一,小学语文文本中本就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境界美、情感美、人性美与艺术美。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资源的引入、多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调动学生对“美”的自主感知能力,从文本联系到自身,不断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楠.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高晓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设计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3(8)